與我們的幫教服務物件類似,身為社工的我們,也是普通人,在遇到突發性事件,和超出自身能力範圍的問題時,我們同樣會產生各類負面情緒,受困於各類心理問題。一旦不能妥善處理,勢必會影響到後續正常的工作和作息。
矛盾產生的根源——踢貓效應
這是心理學中較為典型的情緒傳染鏈,也是我們在日常幫教中經常會遇到的場景:在與前一位服務物件的相處中很不愉快,由於對方不配合的態度或者是極為過分的要求讓我們很生氣,這種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會在與其他服務物件接觸或者是和同事接觸中表現出來。對方彷彿就是一個出氣筒,我們將自身不滿的情緒轉移到他們的身上。
踢貓效應就彷彿一個圓圈,以始作俑者為中心,向四周延展,造成更為嚴重的潛在影響。它不但會影響幫教整體質量,破壞好不容易建立的社工與物件的信任關係,更會影響到一個辦公室同事之間的團結和諧,埋下爭吵和分裂的禍根。
我們需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更要學會疏解他人的情緒,截斷“踢貓效應”的傳播鏈條。共情和換位思考是消除“踢貓效應”最好的解決辦法,設身處地的站在服務物件的角度思考,瞭解他們的難處,自然就會理解他們。同時,我們還要明白“情緒汙染”的危害,避免將負面的情緒透過語言、表情、姿態傳遞給他人。要知道,生氣不能解決問題,只會讓問題更嚴重。
兩敗俱傷的結果——海格力斯效應
在幫教中,總會遇上一些“不配合”,他們看似“不可理喻”,逃避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他們看似“貪得無厭”,總是要求社工做到更多的事,答應更多的承諾。有時候,忍無可忍的我們會直接發作,與物件發生言語爭執或衝突,從而造成越來越深的誤解,越來越大的矛盾。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海格力斯效應”。
這種傳統“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心態無助於社會工作的發展,更無助於我們日常幫教工作的順利展開。以仇恨應對仇恨,除了能夠帶給我們短暫的快感之外,還能帶給我們什麼呢?物件的問題依舊存在,我們的幫教工作依舊陷入一片泥潭,這對於我們,又有什麼好處?
無論是在幫教,還是在和街道相關部門溝透過程中,人際交往必然存在利害衝突,面對他人有意無意的非難和質疑,我們一方面要虛心聽取他人的意見,完善自身不足;一方面要積極採取行之有效的溝通,消除雙方因交流不暢或者是其他因素造成的隔閡和誤區,而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合理的減壓技巧,適度發洩內心的負面情緒,才能更好地輕裝上陣。多與自己的朋友、同事乃至督導溝通,傾訴內心的焦慮,尋求幫助和支援;多參加適度的運動,在釋放汗水的同時,也釋放自身存在的壓力。
無盡的夢魘和迴圈——習得性無助
並非危言聳聽,習得性無助不僅會出現在我們幫教的服務物件身上,這種心理現象同樣會出現在我們社工自己身上。
所謂習得性無助,簡單來說,是長期積累負面生活經驗使得個體喪失了信心,繼而喪失了追求改變的驅動力。當開展幫教的物件一次又一次因為復吸而陷入“打擊-處罰-簽訂協議”的迴圈,當投入大量精力、大量物力而物件最終依舊走上覆吸的老路,重複過去幾年、乃至十幾年一直在上演的“劇本”,相信每一位社工都或多或少會從內心深處湧現出濃濃的挫折感,會質疑自己這份工作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最終演變為對自身職業的懈怠感和無力感。
挫折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但如果我們在挫折中沉淪,那我們便會跌入命運為我們所挖的“陷阱”,最終徹底沉淪於無盡的夢魘和失敗的迴圈。沒有絕望的環境,只有絕望的心態,想要克服習得性無助,首先就要有自信和樂觀的情緒,相信自己一定能夠克服一切困難,相信自己能夠在挫折的磨礪下堅持下去,這是收復失地和逆襲的根本。
當遇到物件復吸而開始質疑自己工作存在的意義時,我們應該多去看看那些成功戒斷的物件的例子。我們應該自豪,正是在我們的干預和協助下,這些物件才能有機會擁抱新生命,重新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我們的工作是偉大的,並不是沒有意義的!同時,我們還要好好總結每一次失敗的原因,從中吸取教訓,改善自己今後的幫教方案,並學會從失敗中看到積極的那一面,從而肯定我們幫教存在的價值。相信物件一定會戒斷毒癮,相信我們的幫教一定會產生效果,這才是對抗習得性無助的正確之路。
後記
我們平時習慣於研究服務物件的心理,致力於為他們解決存在的問題,但很多時候,我們恰恰忽略了自己,同樣也是一個需要幫助,需要解決問題的存在。謹以此文獻給各位社工同仁,望大家在工作之餘不要忘記關愛自身,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做好自我調節,以最佳狀態迎接各種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