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媽媽是一個10歲自閉症孩子的母親,帶孩子干預多年,期間自身又遇到了淋巴癌、肝衰竭等疾病狀況,這對於一位母親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干預初有成效
在我的孩子小虎15個月時,我們已經知道了孩子有感統障礙。當時的我們因為孩子暫時沒有太多行為問題,而選擇了忽視,或者說是逃避去面對這個情況,這也是讓我們一直自責和後悔的地方:如果能抓住寶貴的干預時間,可能我的孩子現在會更好吧!
2015年底,小虎已經5歲了,他沒有語言、行為呆板,看我們時的狀態若即若離,完全不知道他在想些什麼,這樣的時間持續久了,我們也變得越來越絕望。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網上接觸到了LSP(自閉症譜系障礙兒童學習風格簡介)、Son-Rise遊戲等理念,明白了家長學習的重要性。一年半後,小虎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開始看人並和我們有一些互動了。
病魔困擾,心態決定一切
生活總是不公平的,在孩子逐漸步入正軌後,我的喜悅並沒有持續多久,2017年的9月,我檢查出了淋巴癌,孩子的干預也受到了影響,一直處於暫停階段。
這些艱難的時光,我都熬了過來。2019年9月孩子逐步恢復了干預,一直到現在,現在的他有想法、有笑容,過得很開心,我們也感慨於他的進步,生活的熱情被重新激發了出來。
現在的我時長保持著感恩的心態,在我面對全身28個腫瘤時,我沒有膽怯和灰心,我選擇了快樂和堅持。我可能無法控制結果,但我可以選擇活在當下、相信過程。這樣的信念幫助我抗癌成功,並讓我又成功度過了半年後肝衰竭的困境。
這也正是我最想分享給大家的內容:透過學習和實踐,我們的態度和心態改變了。類似LSP和Son-Rise這些理念,讓我學會相信我們的孩子,欣賞孩子。它們不僅改變了孩子,更改變了我們自己。
加入孩子的世界,我們要怎麼做?
Son-Rise以孩子為主導,透過加入他的世界,和他們進行遊戲互動,讓孩子們提高對人的注意力。其中有四個主要方向:大人的態度、興趣動機、創造力和社交,我也會從這4個角度來和大家分享我的經驗和變化。
大人的態度
一開始干預時,我的目標就是如何改變小虎,看到他這個不行、那個跟不上,我就像熱鍋上的螞蟻,急得團團轉,但沒有任何效果,因為我並不知道孩子需要和喜歡什麼,他在做我認為可以幫助他的事情,但他並不喜歡、也不在乎。
經過訓練以及個人的艱辛歷程,我真正明白:快樂其實是一種選擇。同樣半杯水,悲觀的人覺得只有半杯了,樂觀的人覺得還有半杯呢,這取決於我們自己的心態。
拿我自己來說,我可以怨天尤人:孩子有自閉症,自己也生病。但我也可以像:我是幸運的,我經歷了生和死,我從小虎身上學到了很多,我變成了一個耐心的媽媽,也明白理解孩子他需要什麼。
當我的想法變了,不再悲觀,逐漸接受生活,我反而看到了很多小虎表露出的聰慧,有時我都佩服他是怎麼會有這樣的想法的,我也開始明白:我的孩子很聰明,只是他們感官不平衡,在別人眼裡他們不能專注,有時無法交談,但他們明白很多的東西。
當我們開始這樣思考後,我們會靜下心來與孩子多互動、溝通。孩子緊閉的那扇門怎麼開啟?是被我們的真愛開啟的。曾經的我們不是不愛孩子,但當我們忙著讓他們做他們不喜歡做的事時,他們是感覺不到我們的愛的。肯定我們的孩子,相信他們,改變我們自己的想法,這是我從Son-Rise學到的最大的收穫。
興趣動機
很多家長經常說孩子沒有興趣,什麼都不願意玩。我一開始也有這樣的憂慮:小虎除了平板,不願意去玩任何東西。
他們對很多事情不感興趣,是因為他們不知怎麼玩、對自己缺乏信心。小虎是一個很容易緊張,感統嚴重失調的孩子。如果步驟太多或需要他看得太多,一會兒他就躲開了。所以他講什麼,我們就跟著他的思路走,也許他只是在重複一個學過的詞,但我們就把他變成了現實,如果他說“hotel 坐電梯” ,那我馬上拿出一塊毛毯,假裝我們開車去酒店。路上開快開慢、擺動毛毯,讓他假想在車流中穿行。到了酒店,我拿出一個紙板畫上電梯鍵,然後讓他選樓層,他就假裝按個15層,我們也裝著上了電梯。進入樓層,我們去健身房、游泳池或者參加派對......
如果孩子對什麼感興趣,不需要激勵,他就會自動參與,因為他自己也覺得好玩。所以我們家長需要把這個玩具或是遊戲變得更有意思,讓孩子主動地參與進來。
創造力
幾乎每天我們玩的內容都不同、非常即興。有時小虎講什麼我們就玩什麼,而且不斷變換。比如投籃,我們不僅是用籃球,乒乓球、氣球、骰子、沙包等,我們都用來做投籃遊戲。
干預初期,你讓小虎做什麼,他就會去做,但非常刻板,有時教幾十遍還是不會。這種被動式的訓練不僅沒有什麼效果,也浪費孩子和大人的時間和精力。如果發現孩子需要教十幾遍或幾十遍還沒會,那我們大人可能要總結一下:孩子有沒有真正在看,在學或參與,作為家長你有沒有去激發孩子的創造性。
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很重要,也是最難的。它不僅需要具備長時間的眼神、互動式注意力,還要有語言的交流和靈活性等能力。想想其他孩子能跟小朋友一起玩,是他們用眼睛看、觀察別人幹什麼、有持續的注意力、透過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
另外,願意跟隨別人的想法,這樣才能玩在一起。我們的孩子需要具備這些能力,別的孩子是透過觀察、體會、模仿學來的,但我們的孩子需要大人去教。
對LSP和Son-Rise的認識
我認為 LSP和Son-Rise的有些理念是非常相似的,都認為孩子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當前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建立對人的關注、孩子要有靈活自發的行動計劃、強調社交能力的重要性,同時都鼓勵家長的參與。
LSP創始人Pat博士說:我不用把提高眼神放入IEP計劃,因為他的模式就是鼓勵孩子隨時看人,不需要提示,可以向孩子演示,但要讓他們自己想辦法。這將加強孩子的模仿能力,這裡的模仿是經過大腦思考後的學習和模仿。現在的小虎就是這樣,不需要太大的功夫去教,他一看也就會了,所以作為家長我也更輕鬆了。LSP和Son-Rise,都能讓我們家長更高效、科學地帶孩子干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走過的彎路和認識誤區
在我的帶養經歷中,也走過一些彎路,如果當初自己有經驗,可能會節省很多寶貴的時間,這裡和螢幕面前的你們分享幾個較為典型的誤區。
誤區1:依靠專業人士,忽略家長參與重要性
從前我也覺得自己沒受過專業訓練,那就讓專業人士幫助孩子,只要找好的康復師師,就可以幫孩子。
誤區2:太多提示和幫助
太多的幫助反而阻礙孩子的發展。LSP提倡讓孩子自己想、己決定,我們大人要等待,讓他自己抬起頭去看下一步做什麼。
Son-Rise和LSP 讓孩子主動學習,要孩子和家長學會等待、少說話,這樣孩子自己有計劃、自己學著解決問題,靈活性逐漸變強,也變得會關注他人。
誤區3:認為機構訓練就足夠
光滿足與線下機構的訓練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更多的時間是和孩子在家中,家長懂得如何幹預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這些都是我後來發現我曾經走過的彎路、失去的機會。不過,只要開始就永遠不晚。命運以痛吻我,而我報之以歌。這麼久以來,我的努力似乎都沒有白費,一切都在變得更好。
希望我分享的這些建議和經歷,能觸動到你,哪怕對你孩子的干預有一絲一毫的影響,那我也會感到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