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學校召開了家長會,主要傳達了教育部門關於孩子心理健康方面的檔案,給全體家長上了一堂《做智慧父母陪伴孩子成長》的直播課。跟朋友聊了家長會的內容,她說,她們學校也開家長會了,都是一樣的內容,感嘆孩子們太脆弱了,動不動就自殺,算了,不逼孩子了,不管了,全靠自覺吧,考什麼樣算什麼樣,不給孩子太大壓力了。
結束通話電話,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我們家長到底該怎麼做?
心手相連,家校聯合,做好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杜絕危害孩子的事件發生,不是讓我們放任孩子不管,放棄孩子的未來,任其發展。
01 作為家長,我們要做到心中有戒尺,眼中有明鏡
開學一週的時間,因為學生的作業問題、玩電子產品的問題等等,不少地方出現了孩子跳樓等極端的方式來對抗家長的指責和管教。
無疑,把我們家長推到了兩難的境地,管吧,孩子如果出現極端情緒,嚴重點的,抑鬱、跳樓;不管吧,眼見孩子沉迷電子產品,成績下滑,普通高中都考不上。雖說分數不代表一切,上不了高中,考不了大學,未來也不一定就混得差。但是,在最該學習的年齡,多學點知識不好嗎?誰不願意自己的孩子金榜題名?
作為父母,我們必須要做到心中有戒尺,眼中有明鏡。
我們要教會孩子遵守規矩、養成好習慣,同時,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內心真實的想法,懲戒有度,獎罰分明。
著名作家畢淑敏寫過一篇文章《孩子,我為什麼打你》,文章中,即有懲戒孩子時矛盾痛苦的心理,又夾雜著深摯而明理的愛。相信看過的家長,都會感同身受。
分享一個例項:
那是兒子上幼兒園大班的暑假,由姥姥在家照顧,我會在前一天給他佈置第二天需要學習的內容,沒有時間要求,學會就行,用的是點讀機。
每天下班回來,我開門進來,都看到他乖乖地在那裡學習,我都很感動,誇獎他,然後就不讓他學習了,獎勵他去看動畫片或玩玩具去。
幾天後的一個晚上,睡覺前,兒子自鳴得意地告訴我一個秘密,說其實他每天都沒有學習,每次都是在媽媽要回來的時候坐下來,裝著學習,媽媽都沒有發現。
這其中有姥姥的縱容,擔任了“幫兇”的角色,暫且不說吧。
我給他講了些撒謊不好的道理,他不以為然,接著,我打了他兩下,他覺得好玩,不疼,最後,我下重了手,他哭了。
等他哭完,我又告訴他撒謊、耍小聰明的壞處,並警告他,如果再撒謊,不踏實學習,媽媽還會打,打得會更疼。打你跟愛不愛你,沒有關係,原則面前,媽媽不會手軟。
從那以後,不管我在不在,給他佈置的學習任務或者交代的其他事情,他都會很好的完成。
所以,我們不應該只看到懲戒背後的負面效應,最好的懲戒,一定是懲之有方、懲之有度,讓孩子從懲戒中改正錯誤,得到成長。
02 美好的願望,不足以幫助孩子解決任何心理問題
因為害怕孩子會出現極端的行為,我們就放棄對孩子的管教,認為只有這樣,孩子才能開開心心的健康成長,那就是從認知上就錯了,美好的願望,是不足以幫助孩子解決任何心理問題的。
《羅恩老師的奇蹟教育》中有這樣一個失敗的案例。
有一個叫喬的學習困難生,所有功課都沒有透過,老師一次次地找他的父母,給他們提供很多幫助孩子的建議。但是喬在測試中仍然沒有透過。
在一次面談中,喬的母親對羅恩老師說,她不擔心孩子的考試,因為她知道孩子會做得很好的,她把希望寄託在上帝的身上了,已經向上帝祈禱過了。
在那次面談之後,又面談了多次,每次都得到同樣的回答。最後,喬沒有透過年級考核,在下一年裡沒有能重返學校。
有一些孩子,父母根本沒參與他們的學習中,依然學得很好;但是,更多的是父母不參與,讓孩子學好幾乎是不可能的。
好的父母,是他們能意識到,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才能幫助他們成長,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抱有美好的期望,什麼都不做。參與到他們的學習中,少刷會手機,少睡會覺。
父母首先做出改變,孩子也會作出改變。那些好看的影片、電影都會慢慢遠離你的記憶,但是和孩子一起成長的時光,會影響孩子的整個一生。
結語 縱然現在孩子的心理問題多種多樣,網路上各種負面的新聞刷屏,但是,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不是我們放下心中戒尺的理由。
作為父母,我們必須要做到心中有戒尺,眼中有明鏡。我們不應該只看到懲戒背後的負面效應,最好的懲戒,一定是懲之有方、懲之有度,讓孩子從懲戒中改正錯誤,得到成長。
美好的願望,是不足以幫助孩子解決任何心理問題的。父母首先做出改變,孩子也會作出改變,為自己的孩子做出改變和孩子一起成長。
我想,因為有父母愛的陪伴,孩子們的青春期會悄悄地渡過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