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我們認識到的自卑

說到自卑,它是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曾遇到過的一種情緒。先不要急於否認,看看你是否有過以下這些情結:

覺得自己的外表不夠完美;覺得自己的能力不如別人優秀;覺得自己的性格孤僻不合群;覺得自己天生膽小不敢與人交際......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會不知不覺之地與他人比較並覺察到自己的不足,因此產生自己不如別人的想法,其實這就是“自卑”。

與自卑相對的就是自信,自古以來自信就是一個備受人們推崇的優點,我們都希望自己成為一個自信的人。

但是自信和自卑並不是對立的,它們兩個也並不是一個人的個性或品質。即使一個非常自信的人,他的心裡也可能存在自卑,只是自信的人學會了如何與自卑和平相處,如何正確地應付自卑的情緒,所以他不會被自卑所阻礙,反而實現了自身的超越。

實現自卑到超越的典型人物: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而說到超越自卑,奧地利作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最有發言權的,不僅他的人生就是一個草根逆襲的真實案例,他所著的《自卑與超越》,更是個體心理學領域的著作。這本書將指導我們如何超越自卑,實現人生目標。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作者阿德勒出生在維也納的一個富裕家庭。但阿德勒卻從小患有佝僂病,直到四歲才學會走路。他長得又矮又醜,是家裡眾多兄弟裡最不受待見的一個孩子,5歲那年他因為患了肺炎差點喪命,又遇到過兩次車禍。童年的經歷和自身條件讓他十分自卑,但是他卻沒有為此消沉,自暴自棄,相反他立志成為一個醫生。1895年憑藉他刻苦的學習,他終於獲得了維也納大學醫學博士的學位,從事精神病學的研究。

從醫之後,他因贊同弗洛伊德《夢的解析》中所而結實這位心理學界的大師,他十分贊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學派而與之成為好友,並接任了維也納心理分析學會的主席的重任。

後來阿德勒因為與弗洛伊德的觀點不和而與弗洛伊德分道揚鑣,阿德勒認為童年的經歷不會對人造成永久性的影響,不能決定一個人一生的命運。相反一個人對於未來生活的目標對於人的影響更大,他自己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阿德勒將他的觀點發展為個體心理學派,併成為了與弗洛伊德和榮格齊名的心理學家,他的學術理論對後世的影響深遠。

他所著的《自卑與超越》,是個體心理學的精典書籍,他在書中指出其實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但是也有對於優越感的追求,超越自卑的關鍵,在於正確地理解生活,正確地人生的三大關係:職業、社交和兩性,加強與他人的合作,建立正確的人生意義。

《自卑與超越》

2個關於自卑的真相,以及我們對自卑的誤解:

1.自卑感其實人人都有,自卑就一定是壞事嗎?

心理學上認為幾乎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只是表現的形式千差萬別,自卑的表現方式與人生態度有關。比較常見的表現形式有:溫順,畏畏縮縮,怯懦,膽小等。

然而自卑感卻常常隱藏於我們內心不易被察覺,你是否遇到過這種情況:

在當眾演講時,你是否會故意提高聲調,並且用一些手勢輔助自己的表達?

你是否遇到一些人,他們向來很強勢,不容許別人置疑他們,反對他們會讓他們勃然大怒。

也有一些人,他們會炫耀自己有多有錢,和多少大咖認識或是有過交往,並顯示出自己的地位或是權威。

以上這些情況其實也是自卑感的表現,比如強勢、不屑,易怒,不容置疑,趾高氣昂等。

其實自卑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自卑是推動社會進步,推動我們個人不斷最佳化自身的強大動力。

相反,如果一個人一點自卑感都沒有,那反而就要值得注意了。這說明這個人對自己的所有方面都很滿意,那他喪失了繼續進步和改善現狀的動力。

自卑既能阻礙你,也能成就你。因此自卑感並不可怕,自卑感帶來的壓力會促使人們去追求優越感,這正是人們行為的動力所在。優越感就是對自卑感的補償,自卑感和優越感,就如同硬幣的一體兩面,是不可分割的。

2.追求優越感,是實現超越的源動力,如何正確地超越?

在從自卑感追求優越感的道路上,有些人因為理解錯了優越感的真實意義,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處境,而是極力追求一種虛假的充實感和優越感,這就是所謂的“自卑情結”。

自卑情結:如果一個人在面對一個棘手的問題時,感覺自己無能為力。

為了解決這種無能為力,他們會把注意力僅集中在解決當下的“事件”之上,而不是從根本去解決問題。

比如,一個人因為身材肥胖而產生自卑情結,然而他選擇和很多胖子呆在一起,因為和他們比起來,自己還算是瘦的,以此來獲得優越感;

比如,一個員工在公司被上司批評,這種自卑感帶來的巨大壓力會讓他感到無能為力,他回到家後卻把氣撒在了妻子和孩子身上來獲取優越感;

再比如,一個人小時候曾被老師以嚴厲的方式對待,他因此產生自卑情緒。長大之後他也同樣成為了老師,但他的目的卻是從嚴苛地對待學生上獲取優越感。

但是這種做法卻終究無法解決內心深處的自卑感。超越自卑最好的方法,就是積極主動地充實自己和發展自己,積極地透過行動改變自己的處境。

比如有很多山區的孩子因為想要擺脫貧窮而帶來的自卑,拼命努力學習而考上了城市的大學,走出了大山;

有一些人在小時候經歷了至親離世,自身疾病等事件,從而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對安全感的缺乏,為此這個人從小就立志成為醫生,成為了與死亡鬥爭的人。

那麼要真正走出自卑超越自我,正確途徑是什麼?

1. 超越自卑的根本原則:

像上面那個例子中實現理想的醫生,他自己既獲得了優越感,同時又促進了社會的進步,滿足了他人的利益,真正實現了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

由此可見,我們透過為社會解決問題,透過與他人建立合作,透過關愛他人來實現自己的價值,讓自己從內心中相信,我在這個世界上是有價值的,有很多人喜歡我,我為社會作出了貢獻,從而實現超越自卑。

1.職業問題:我們生存在地球上,受到資源的制約。我們當以什麼方式面對我們生存的環境?

2.交際問題:我們每個人都是脆弱的,必須要群居才能生活。那麼我們在這個社會上處於什麼位置,身邊有多少支持者和朋友,你的社會關係如何?

3.兩性問題:個人和社會的維繫始終離不開愛情和婚姻。我們和伴侶如何相處,如何共同延續生命?

其實我們拼盡全力去生活,終極目的就是為了解決這三個問題。而這三個問題的本質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合作問題。

所以想要真正超越自卑,人就必須要學習貢獻和合作,把自身價值和社會價值聯絡在一起,把超越的目的與人生的意義聯結起來。

2.如何透過合作,在個人發展的三個方面中克服自卑實現超越呢?

既然合作是克服自卑最根本的方式,那們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時刻關心與自己合作的人,併為之奉獻,從中獲得自身的價值感,也可以說是自我效能感。

在《自卑與超越》之中,阿德勒對於奉獻的要求幾乎已經到了聖人的地步,我們無需按照這個標準去執行,我們只需遵照現代社會對於合作和奉獻的要求去做,就可以很有效地擺脫自卑情結。

首先,從職業的角度上,社會本就是一個分工與合作的產物。從農耕時代開始,人們就按自身所擅長的領域進行分工。種植、採集、生產等,每個人都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人類社會才能得到生存和發展。

而在我們現在所生活的時代,合作共贏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作為個人,我們無論是身處哪個職業發展的階段,都不可能單打獨鬥去完成一切工作。

合作就意味著要相互理解,善於溝通,並懂得換位思考;合作就意味著與人為善,不挑事端也不吝惜幫助;合作就是說話做事真誠謙虛,委婉得體。

古人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懂得合作的人,得到的資源和幫助必然會更多,成功的機率也會更高。成功所帶來的價值感和自我效能感自然就會很高。

其次,在人類交際的角度上,情感的溝通和交流是人們的最基本的需要,但每個人的處世哲學卻不盡相同,有的人甘於奉獻,不圖回報;有的人自私自利,損人不利已;有的人隨和大度,熱心寬容;有的人精於算計,錙銖必較。

顯然,那些樂於與人合作與奉獻的人,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尊敬和肯定,也容易獲得更多的正向反饋,產生自我效能感,從而不易產生自卑心理。

最後 ,在兩性婚姻的角度上,說得功利一些,婚姻本就是一場合作的契約,夫妻雙方要充分理解合作和奉獻的意義,並具有合作意識,才可能把婚姻長期地經營下去。

在婚姻關係中,我們要給對方更多地關心,甚至超過對自己的關心。夫妻雙方應該是平等的,無論是男主外還是女主內,只是雙方的分工不同而已,並不存在收入高的一方地位高於收入低的一方的情況。這樣也就不會使任何一方存在約束感或自卑感了。

一旦雙方之間的關係,有一方覺得自己高人一等的時候,這段關係就面臨危險了,因為合作的態度已經蕩然無存,不平等不奉獻的態度,必然導致不穩定的感情。

但是實際上,即使童年的經歷會對我們有影響,但是影響更大的,是我們如何解讀這種經歷,以及如何真正將自卑變成內心激勵自己不斷改進的動力。我們只有擁有正確的人生態度,具備積極合作的精神,才有可能克服職業、交際、兩性這三大人生問題。真正戰勝我們與生俱來的自卑,實現人生的意義。

這本書給我們的另一個重要啟示就是,當我們找不到人生意義的時候,我們或許可以藉助個體心理學中的理論,尋找到一些指引。我們要跳出孤立的個體思維,把自己放到更大的價值體系中,從社會價值的角度去觀察去思考,透過這種方法找到自己的行為準則,看清自己的行為的意義何在。我們以什麼樣的方式來面對自卑面對生活,我們如何解讀自己的人生,這是決定了我們是否能克服自卑情結,實現有意義人生的關鍵。

19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心理學?這本心理學科普書可以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