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在一般的意識層面,人們一遇到抑鬱焦慮,特別是會出現軀體反應,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的抑鬱症和焦慮症,本能的反應就是趕緊消滅焦慮抑鬱,趕緊跟別人一樣恢復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或者,趕緊快樂起來,趕緊幸福起來。所以在來訪者登記表中,最常見的諮詢目標就是:希望不再抑鬱焦慮,希望可以想開一點,希望可以快樂起來等要跟抑鬱焦慮隔絕的一種態度。

在心理諮詢的過程中,深入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我會詢問來訪者,假如一輩子都無法擺脫抑鬱焦慮,你準備怎麼辦?

通常來訪者們一開始會出現害怕煩悶,慢慢地會說,那就帶著抑鬱焦慮生活吧。當來訪者們能真正發自內心地說出這句話,說明,他們真的接納了抑鬱焦慮。

我在這裡不是要跟人渲染抑鬱焦慮的好處,我知道抑鬱焦慮的確讓人不舒服,讓人痛苦,讓人消耗很多能量在做無用功,讓人停滯不前,

我也不是要勸說人去接納抑鬱焦慮,接納也不是靠嘴巴說說就能說服的。

我想從更深入和高階一點的意識層面去看待抑鬱焦慮這個問題。

我認為,抑鬱焦慮是一個外在表現,其內在的核心問題是個體的固有模式出現了問題。個體的固有模式從出生開始慢慢建立,發展和鞏固,這個模式構造了今天的我們,成為了我們的一部分。模式也是一種秩序感,我們需要秩序感,因此也需要模式。如果沒有秩序感,我們就會變得混亂無章,泛化的焦慮就是缺乏秩序感的表現,而抑鬱則是秩序感太過僵化和頑固,缺乏一些彈性和可調整的空間。

因此,調整抑鬱焦慮,核心是在調整模式,也即是調整秩序感。

舉個例子,一個從小就經常目睹父母吵架和打架的孩子,他內心通常是恐懼的,因為擔心父母的暴力衝突會傷害自己,也擔心父母會因為這樣的暴力衝突而關係破裂導致自己被拋棄,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上,孩子都是弱小的,都是需要依賴成年人生存的。為了生存,也為了避免被傷害和被拋棄,孩子可能就會發展出一個應對模式,那就是討好父母,儘量讓父母高興,不要吵架和打架,而在討好的過程當中,孩子的需求可能是被壓抑的,比如他在某些時刻其實很憤怒,但是他不能表達,因為他擔心自己的憤怒會讓父母不高興,從而引發他們的暴力衝突。這種出於保護自己的本能反應而習得的壓抑模式,伴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不僅這樣去應對父母,也會這樣去應對其他的人際關係,時間越久,壓抑的情緒越多,那麼觸發抑鬱焦慮的機率就會越大。

在這個例子當中,孩子的壓抑模式也是一種秩序感,這種秩序感讓他得以儲存自己,並且維持相對比較安全和正常的生活,但是這種秩序感也像一堵牆,越來越密不透風,隨著情緒的累積越來越讓人緊繃和窒息,最後導致抑鬱焦慮的爆發。

因此在處理這樣的抑鬱焦慮的時候,核心是要打破這種幾十年形成的秩序(模式),重新建立新的秩序(模式),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又說,心理諮詢的過程,是在摧毀和重塑三觀的過程。當然,打破舊秩序的過程也是在摧毀安全感的過程,無論那種安全感其實可能是禁錮人的心靈,讓人生病的,但出於本能的對於安全的需求以及對於未知的恐懼,人們還是會產生焦慮情緒,這個時候,不打破讓人抑鬱,打破又讓人充滿焦慮,抑鬱和焦慮通常就會同時並存,此起彼伏。

有些孩子是抑鬱症的家長或者朋友是抑鬱症的人會反應說,自從孩子或者朋友做了心理諮詢,似乎性情大變,以前很溫和內斂,和周圍人關係很好的,突然變得脾氣暴躁,充滿攻擊性,這個就是舊有的壓抑模式被打破,新模式重新建立的表現。從成長的歷程來看,這是必經階段,而且新模式也會慢慢地不斷地調整,最後可能還是回到外在表現讓人感覺舒服的狀態,但不再是那種舊有的壓抑模式,而是一種新的讓自己舒服也讓別人舒服的模式。也有可能不會回到那種外在表現讓人舒服的狀態,但那是讓他自己舒服的狀態,這也是一種模式。心理諮詢的過程,不僅是個體融入社會(社會化)的過程,也是挖掘個體獨特性(個性化)的過程,將普通和獨特進行整合,這也是成長。

如果人們不願意打破舊秩序,重建新秩序,幾十歲的成年人還在繼續四五歲習得的模式,那麼從心理的情緒層面來看,這個成年人的確在四五歲的時候就停止了成長,潛意識裡,他被困在了那個年齡段,即便身體長大了,但是處理內在關係的模式還是四五歲的時候。這個就是人們常說的“內在小孩”或者“巨嬰”。

隨著秩序感的慢慢建立,維持以及鞏固,抑鬱焦慮自然就會隨之緩解並在可控的範圍之內。當然,新秩序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舊,所以你可能需要不斷地調整,與時俱進,你的焦慮抑鬱也是,但只要具備一定的開放性和靈活性,那麼你的抑鬱焦慮還是可控的。

準確說,如果你一直懷著往前成長的心願和理想,那麼也就意味著你會面對源源不斷的未知,而抑鬱焦慮就是會伴隨著未知而存在的,所以成長的過程,就是充滿抑鬱焦慮的過程。透過深入探索抑鬱焦慮的核心,你會獲得新的更深入,更開闊和更高階的意識,從而去指導你的人生。抑鬱焦慮也是一股內驅力,推動人們探索自己,從而成為更好的自己。

從更高階的意識層面來看,每一次抑鬱焦慮都在預示,你又要有所成長和突破了。

15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孩子上高中,父母仍堅持接送”是出於怎樣的心理?與溺愛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