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我並不害怕聚會,甚至偶爾還會成為氣氛擔當,但我時常只想一個人待著。雖然我有朋友,但是我沒辦法說心裡話,有時在路上遇見認識的人,我也會本能地躲開,也許是我偽裝得太好,就算我和別人說我有社交恐懼症,別人也會以為我在講笑話”。看這段話時,我眼前浮現出了著名主持人竇文濤的臉。

常看他節目的人都知道,在節目上滔滔不絕甚至有點話嘮的竇文濤,生活中是一個極度社恐的宅男。在去年疫情期間,他一個人在家呆了200多天。以至於後來不得不走出家門,做新節目《鏘鏘行天下》節目時,即使面對的是多年老友軼君和羅朗,他依然表現的頗不自然,這在第一期表現的尤為明顯。

提起社交恐懼症,很多人眼前浮現的就是一副畏畏縮縮,一開口就結巴臉紅的形象。其實這種理解太過臉譜化和標籤化。就像一個高度自卑的人,很有可能表現出來的是極度的迷之自信一樣,人的心理世界總是紛繁複雜。在我看來,大多數自稱“性格內向”的人大多都有不同程度的社恐症,只不過大多數人並沒有發展到神經症的程度而已,而所謂外向人群中,也有一部分是掩飾和防禦而已。

華章心理最近的新書《社交恐懼症》,全方位的介紹了社恐症的症狀表現,心理原理和深入分析。是一本極有章法的書,全書共分為三個部分:對社恐症的初步治療、深入分析和真正的治療(找回自我)。結構清晰,層層遞進。

01 初步瞭解

社恐症到底是什麼東西?有什麼表現?下面我就列出一些關鍵詞,供大家參考:對視恐懼、餘光恐懼、表情恐懼,手抖恐懼,口吃恐懼,赤面恐懼。我想這些詞單看字面,也能對其有幾分瞭解。

對於社交恐懼症,其實有臨床上的標準:

對社交場合或表現自己的情境,懷有顯著且持續不斷的恐懼,擔心自己會做出丟臉或令人尷尬的事,或表現出焦慮的症狀,不一定真的會做出丟人或令人尷尬的事,僅僅是擔心自己會這麼做,有時甚至只是感到可能會有尷尬的事情發生,就感到害怕和焦慮。一旦處在令自己感到恐懼的社交場合中就會產生焦慮所害怕的事,可能在他人看來完全沒必要,比如在電話中交談,促膝常談,進入一個滿是人的屋子,或者是在一群人面前講話,但是這對於自己來說真的太難了。能夠認識到恐懼和擔心是多餘的,毫無道理的,明明知道讓自己焦慮的情境也許並不可怕,但就是無法停止焦慮,也無法讓自己放鬆下來。試圖避免處在讓自己感到恐懼的社交場合或表現自己的情境中,如不能避免,會非常焦慮和痛苦的忍受這一切。社交恐懼影響自己的生活,引起較大程度的痛苦,並至少持續6個月。

如前文所說,大多數人並沒有到達”症“的程度,但是看看這些描述,也許很多人都不陌生。我清晰地記得,我小時候因為害羞不願叫人,被父母的朋友說我”沒禮貌”,為此,我經常被他們訓斥,以至於我發展出了一套應對方法,每次和親朋聚會而我因為學習要提前離場時,我都會在門口緊緊掐住自己的大腿,然後像木偶一樣挨個叫出每一個長輩的稱謂,然後再說一句”大家再見,我要回家寫作業先走了“。這種程式化的表達竟然獲得了大家的交口稱讚,說我變得”懂事“了,殊不知我的內心是多麼的恐懼和痛苦。

其實我看這本書時也心有慼慼焉,我想很多人都和我一樣,雖沒有被社恐症嚴重的影響到社交與正常生活,但都不同程度的有跟人說話容易臉紅、上臺講演容易緊張、有目的溝通容易口吃等現象。從這個的角度說,這並不是一本專門針對”社恐症“患者的書。

02 深入分析

在本書的第二部分,作者一共從10個角度對社恐症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透過現象看本質理想中的自我”應該“之暴行自負:天生我材自卑與自恨愛的缺失:內心最深的傷痕對金錢權力地位的執著被愛救贖所謂愛情迷失自我

其實,所有的社恐現象都是心理層面的問題。它的背後,有一系列不合理認知,比如,對”應該“的執著這種執著,主要來自於父母在養育過程中沒有使用恰當的撫養方式,在孩子心靈上留下了某些自我強迫的內容。我的一位來訪者就是這樣,她的”道理“特別多,喜歡給別人的講道理,對自己其實更是如此。她的口頭禪就是”應該"或者“不應該”。

比如,她不喜歡和朋友聚會吃飯,就喜歡一個人待著。每當朋友叫她時,她都很生氣,我在引導她看清“為何別人叫她,會觸發她這麼多情緒”時,她說:“我不想去,但是這是不應該的——別人好心叫你,你不去是不給別人面子,這樣不對”。

可以說,有社會恐懼症的人群中,都有非常頑固的“非黑即白”的模式,她們的腦海中,充斥了太多的評判和標準——這個對,那個錯,這個應該,那個不應該,在這種糾纏和拉扯的分裂中,產生了巨大的心理內耗

可以說,他們對自己有太多“理想化”的要求,而這些要求,正是他們的父母在養育過程中植入的,根深蒂固。他們不允許自己優缺點,不接受任何人的否定(對來自別人的否定極為敏感,表現出“自尊心極強”的狀態),當他們無法改變又無法直面時,就會陷入深深的絕望與自恨當中

關於“應該”,我們可以列出最常見的幾類不合理信念:

我不應該有任何缺點(潛意識中的對自我理想化的要求)我不能說錯話、做錯事(因為這會激發心中極大的羞恥感)我應該和所有人處好關係(不敢輕易拒絕,但內心充滿憤怒)我應該保持完美的形象(很多外表看起來完美的人,其實都是“假完美”人格,換言之,他們的完美是一種不自知的“面具”)我應該純潔無暇,沒有任何汙點(不僅體現在性方面,更多的是體現在道德潔癖上)我不能影響和傷害別人(爛好人的誕生)我不能被人欺負和傷害(生活中,有太多“自居受害”的人了)我應該比別人強(所以拼命追求金錢、地位、權利等一系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然而結果卻是無休止的匱乏)我應該做到盡善盡美(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的“拖延症”,都源於對完美的追求和恐懼)我應該比正常人還要“正常”(心靈的防禦,一層纏繞著一層,層層防禦之下,將真實的自我包裹,露出越來越虛假的面具)

也許寫到這裡,很多人已經看出來了,社恐症的本質,就是“虛假”,這個虛假,既包括不能和真實的自我連結,不能承認和接納真實完整的自己,也包括不能接納真實客觀的世界,人生就是一場肥皂泡,很多人一輩子生活在肥皂泡的幻象當中,但卻毫不自知,他們的內心世界其實是分裂的。

可以說,他們的內心是自卑的,這種自卑根深蒂固,但表現形式常常是相反的(當然也有統一的),他們內心中會有一系列衡量自己的標準,而這些標準是註定達不到的,於是他們內疚自責、自恨自怨,使用更多的力氣去對抗自己這些“缺點”,結果走入惡性迴圈:越對抗越不接納自己,痛苦越深。

03 真正治療

在2000年前,古希臘人就把“認識你自己”作為銘文刻在阿波羅神廟的門柱上。我在文章中最常引用兩句話,其中一句是托馬斯·摩爾的,他說:“最好的治療,就是拉近ta與生活真相的距離”。所有的心理治療,不管使用的是哪種流派和技術,最終的目的,都是拉近來訪者與真實世界的距離,而這個“拉近”,最核心的一點,就是讓來訪者“認識自己”,從這個角度說,心理治療的重點,不在於症狀的解決,而在於幫助人們實現人性的成長。

聽上去很簡單對嗎?但是,做到卻太難,太難。很多時候,我們終其一生,也無法真正的認識自己。

想要解決社恐症,完成真正的治療,其實就是走向這一場“自我認知”之旅,在這條道路上,你需要卸下層層防禦(尤其是卸下這些防禦的過程非常痛苦,大多數人都止步於此),最終露出心靈的裸體,實現精神上的真正自由。而這條路上,充滿艱辛和痛苦,同時也伴隨著成長的喜悅,反反覆覆。這是一場赤裸裸的戰爭——用現實對抗幻象,用真我對抗假我,用成長對抗禁錮。從這個角度說,真正的治療,屬於勇敢者,正如歌德在《浮士德》中所說:“不屈不撓追求的人,就不是不可救贖”。

在本書的第三部分,作者從12個維度介紹了“真正的治療:找回自我”的要義。這部分內容,是上一部分的延伸,“認識自我”的主題,在整本書始終延續。這12部分分別是:

“方法”與“態度”“治不好了”所謂“上進心”症狀存在與人格扭曲禁閉島:幻想與現實勇氣:唯一的答案自由:真正活一回痛苦的意義我是誰:病人還是凡人認識你自己頓悟:有深度的覺察治癒:成為你自己

”成為你自己“,這是每一個人的終生目標,我們終其一生,不過就是想成為自己而已,然而在走向成為自己這條路上,我們又兜兜轉轉,走了多少彎路呢?

在這12部分中,我最想談一談關於痛苦的意義。沒有人喜歡痛苦,小孩生來就喜歡甜味的糖,不喜歡苦味的苦瓜,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們對於甜和苦的定義,在生命的開始就被定義了,於是“逃避痛苦”就成了我們的本能。但是正如魯迅所說:“從來如此,便是對嗎?”我們需要對痛苦重新定義,這種重新定義,很可能意味著對我們人生的重新定義——當你被某種東西定義了,就同時意味著,你被它限定了

在這部分中,作者的主要思想是兩個:一、痛苦不苦,痛苦往往是改變自我的契機,如果沒有痛苦,我們便不會有成長的動力。二、分清楚自己痛苦的本質。在我看來,第二點是大多數人都分不清的,甚至很多學了半天心理(其實是把心理學習當成新的防禦工具)的人,也無法區分。

這些問題值得深度思考,反覆思量:

痛苦到底是來源於真實的傷害,還是幻象的破滅?來自現實的損失,還是虛榮心受損?是無法承受,還是不願意承受?

心理上有防禦的人,在逃避痛苦的本能驅使下,會活在虛假的世界裡,所謂虛假,就是自負的自我。他們習慣於歸罪於他人和環境,比如第一條,是我文章中經常寫的主題:你所認為的傷害,是真的傷害嗎?還是“傷害感”,一字之差,謬以千里。

大多數的人痛苦(不僅限於神經症患者,包括我們中的絕大多數),痛苦的 根源都來自於歪曲的認知,以及自我保護的肥皂泡被戳破帶來的“挫折感”。很多時候,我們的痛苦是因為事情沒有按我們想象和希望的方向發展,所以才滋生出了大量的痛苦。

正如作者所說:“正常的痛苦來自於現實的傷害,而病態的痛苦來自於自負的受損”。

對於痛苦的定義,決定了我們的認知和選擇。當你把痛苦當成痛苦,你就會不斷關注痛苦,並且極力想要擺脫它,如果你把它當做是一場經歷,無所謂痛苦或愉悅,僅僅是經歷而已,那你就會欣然接受。甚至,很多時候,我們的所謂痛苦,恰巧是生命歷程中開出的花。

就像我自己,如果沒有之前漫長的痛苦和思索,就不會有我在心理學上所謂的“天賦”和洞察力。這些現在的財富,無不源於過往的痛苦。

寫在最後

這篇文章我寫了2個小時,一氣呵成。想表達的內容還有很多,但是畢竟篇幅有限,讀者的耐心也有限,所以僅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吧。

這本書中所涉及的“症狀”,我們大多數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其實在閱讀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認知自我,和自我心靈對話 的過程,即使我已經對其中的原理很熟悉,但在閱讀時依然很有收穫。因為我們對於道理的“領悟”是很有很多層級的,自己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狀態,總會有新的發現和啟示。

真誠的介紹這本書。

我為自己寫作,希望遇到產生共鳴的“同路人”。

30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苛求完美、反覆糾結、刻板固執,心理學解析“強迫型人格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