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生活中有一部分人,做任何事都錙銖必較,極其糾結細節。同時,總愛反覆核查確認,生怕有半點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他們不僅對自己要求過分嚴格,甚至對接觸的人和事都幾近苛求,完全不顧個人樂趣和他人的感受,讓與之相處的人時常倍感窒息。
上述表現緣何而來?
很可能就是源於“強迫型人格障礙”的傾向。
什麼是“強迫型人格障礙”?強迫型人格障礙是人格障礙的一種,以過分要求秩序嚴格和完美,缺少靈活性、 開放性和效率為特徵。
這類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按部就班、墨守成規,不允許有變更,生怕遺漏某一要點,因此常因過分仔細和重複、 過度注意細節而拖延;
同時,追求完美,以高標準要求自己,對別人也同樣苛求,以至沉浸於瑣碎事務無法脫身,內心也備受煎熬。
“強迫型人格障礙”的具體特點有哪些?主要有以下7個:
1、過分疑慮和謹慎,喜歡窮思竭慮,對事件反覆核實,但始終覺得不放心,有莫名的不確定、不安全感;
2、對細節過分關注,要求一絲不苟,行為刻板,會出現比如反覆洗手、要求絕對整齊的情況;
3、過分追求完美,吹毛求疵,一點點的不盡人意都無法忍受,總覺得心裡不舒服想去糾正彌補,比如過分注重清潔;
4、過分看重自己在乎的事物,完全不顧生活樂趣和他人感受;
5、為人十分古板、固執,極度自我中心,時常不合情理地要求他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嚴格行事;
6、過於迂腐,缺乏冒險和創新精神,抗拒改變,很難適應新的環境;
7、對別人做事總不放心,所以事必躬親,勞心勞力。
“強迫型人格障礙”形成的原因是什麼?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大部分有強迫型人格障礙的人在童年時期都有兩種極端的教育體驗。
一種是被父母嚴格要求,具體到每個時間點必須要幹什麼,且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一旦發現不聽話,輕則被訓斥,重則被打罵。
久而久之,孩子就養成了做事謹小慎微、步步為營且思前想後,不敢輕舉妄動的習慣。
還有一種是父母過於忽視孩子,一部分性格內向、上進的孩子為了引起父母的關注會極力提升美化自己,希望得到讚揚和關愛。
一旦發現父母沒有給出自己想要的迴應就會繼續不遺餘力地奮力拼搏,用最高的標準要求自己,期望自己終有一天能被父母肯定。
如何更準確地辨別“強迫型人格障礙”?可做以下測試題:
下列至少要滿足5項及以上臨床描述的特點:
1.過分疑慮及謹慎;
2.對細節、規則、條目、秩序、組織或表格過分關注;
3.完美主義,以至影響了工作的完成;
4.道德感過強,謹小慎微,過分看重工作成效而不顧樂趣和人際關係;
5.過分迂腐,拘泥於社會習俗;
6.刻板和固執;
7.不合情理地堅持他人必須嚴格按自己的方式行事,或即使允許他人行事也極不情願;
8.有強加的,令人討厭的思想或衝動闖入。
“強迫型人格障礙”的危害是什麼?首先,因為強迫型人格障礙者對自己和周遭的要求太高、太細緻,大多長期處在精神高度緊繃的狀態,心理壓力很大,所以很可能會出現睡眠問題和精神衰弱的症狀。
其次,部分過於追求完美的人,做事會過於瞻前顧後,反覆確認,有時會影響學習和工作的進度;在做決定時更是容易猶豫不決,總會擔心自己沒有做出最佳抉擇,進而內心常覺坎坷不安。
最後,該人群的朋友可能自己在學業和工作上有一定的能力,有不少是“學習狂、工作狂”,注重成效遠超自我和他人的感受,會不知不覺拿相似的標準要求周遭,時常會弄得怨聲載道,因此很難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內心會更容易感到孤獨和無助。
如何緩解“強迫型人格障礙”?一般不太嚴重的情況下建議以下的方法:
1、就父母而言,建議不要對孩子過於嚴苛或是忽視,要學會和孩子平等交流,傾聽其心聲訴求,適當調整對孩子的教育引導方式,多與其溝通,鼓勵其表達自己的想法,為孩子營造一個輕鬆、愉悅、雙向情感交流的成長空間,別過分鼓動孩子爭強好勝。
2、不要以己度人,總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要求甚至命令他人,要學會尊重不同的觀念認知,明白不強求是放過他人也是放過自己。
3、懂得“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不過於苛求自己,學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要知道犯錯不可怕,是正常的事,不要過於苛責自己,以免造成更重的心理負擔。
4、拒絕不必要的反覆求證和無意義的重複,給自己和周遭多一點信任,少一些焦慮恐慌。
5、平靜對待變化和更新,明白世事更迭是不可避免的現象,與其抗拒敵視不如學著去適應把握。
結語世間沒有絕對健康的心理狀態,我們因為各種原因有心理亞健康的表現實屬正常,不用過於擔心和焦急。
此文主旨為簡單介紹“強迫型人格障礙”的成因、特點、危害和針對不嚴重症狀的疏導方式,對症狀嚴重者來說,還是建議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