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吊橋效應

當一個人提心吊膽地走過吊橋的一瞬間,抬頭髮現了一個異性,這是最容易產生感情的情形。因為吊橋上提心吊膽引起的心跳加速,會被人誤以為是看見了命中註定的另一半而產生的反應。這就是為什麼電影裡英雄救美后,美女都會愛上那個救她的英雄的原因。

所以,要想吸引一個人,約會的時候可以儘量選擇那些刺激的遊戲,或者看恐怖的電影。

曝光效應

20世紀60年代,心理學家查榮茨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向參加實驗的人出示一些人的照片,讓他們觀看。有些照片出現了二十幾次,有的出現十幾次,而有的則只出現了一兩次。

之後,請看照片的人評價他們對照片的喜愛程度。結果發現,參加實驗的人看到某張照片的次數越多,就越喜歡這張照片。他們更喜歡那些看過二十幾次的熟悉照片,而不是隻看過幾次的新鮮照片。也就是說,曝光的次數增加了喜歡的程度。

黑暗效應

浪漫的西餐廳是很多人情侶約會的首選,因為在光線比較暗的場所,約會雙方彼此看不清對方表情,就很容易減少戒備感而產生安全感。在這種情況下,彼此產生親近的可能性就會遠遠高於光線比較亮的場所。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之為"黑暗效應"。

所以,儘可能多地找機會與對方在昏暗的光線下相處,比如昏暗的車裡,是一個吸引人的好辦法。

富蘭克林效應

這是根據18世紀美國的國父之一的本傑明·富蘭克林所說的一句話發展而來的。

富蘭克林說:相比那些被你幫助過的人,那些曾經幫助過你的人會更願意再幫你一次。

換句話說:讓別人喜歡你,最好的辦法不是去幫助他們,而是讓他們幫助你。

當然,這事是有技巧的,你別上來就弄件大事找對方幫忙哈,你可以先從一些很小的,對方輕而易舉就能做到的事情下手。比如,讓對方順便幫你帶杯咖啡,或者是幫你整理一下領帶之類的。

阿倫森效應

有個實驗:分4組人對某一人給予不同的評價,藉以觀察某人對哪一組最具好感。

第一組始終對之褒揚有加,第二組始終對之貶損否定,第三組先貶後褒,第四組先褒後貶。

此實驗對數十人進行過後,發現絕大部分人對第三組最具好感,而對第四組最為反感。

所以我們在戀愛中也要注意阿倫森效應,在跟另一半的相處中不要一味的誇獎讚美,而是要誇獎適度,並且褒貶結合,這樣才會使得你的誇獎更加有意義。

南風效應

也稱溫暖效應,源於法國作家拉•封丹寫過的一則寓言: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

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覺得春暖上身,始而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南風獲得了勝利。

南風之所以能達到目的,是因為它順應了人的內在需要。

在戀愛中,與其指責抱怨對方,不如溫暖他。找到對方的內心需求點,真誠地去滿足對方的需求,讓對方感受到被接納,同時對方也會反過來更加的去包容你。

同質效應

人天生就是自戀的,我們總是喜歡那些跟自己相似度很高的人,相似的人也更容易相互吸引。

我們喜歡自己,相當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瞭解自己,對自己很熟悉。所以我們會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或者是那些我們想象著可能和我們有某些共同特性的人,這樣的人會讓我們感覺到熟悉和安全。

所以,想要吸引一個人,請儘量多地展示你與對方的相似點,比如吃她愛吃的東西,聽她喜歡的音樂,做她曾做過的事情,讓對方感受到你懂他,你跟他是那麼合拍,這樣會更加吸引對方靠近你。

蔡格尼克效應

1927年,心理學家蔡格尼克做了一個實驗:將受試者分為AB兩組,同時演算相同的數學題。其間讓A組順利演算完畢,而B組演算中途,突然下令停止。然後讓兩組分別回憶演算的題目,B組明顯優於A組。這種未完成的不爽深刻地留存於B組人的記憶中,久擱不下。而那些已完成的人,"完成欲"得到了滿足,便輕鬆地忘記了任務。

這種解答未遂的問題,深刻地留存在記憶中的心態叫蔡戈尼效應。

蔡格尼克記憶效應同樣適用於戀愛心理當中,很多人即便是戀愛或者結婚後也很難忘懷曾經追求過、但是卻沒追上的人,這是因為我們總是對那些已完成了的、已有結果的事情極易忘懷,而對中斷了的、未完成的、未達目標的事情卻總是記憶猶新。

所以,如果發現你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仍然在試圖跟那些他們曾經沒追上的人聯絡的時候,不用過分在意,因為這並不代表他們還深愛著對方,他們只不過是被蔡格尼克效應所困擾而已。

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是指當人們在回想一系列事物時對末尾部分的記憶效果優於中間部分的現象。這種現象是由於近因效應的作用。資訊前後間隔時間越長,近因效應越明顯。原因在於前面的資訊在記憶中逐漸模糊,從而使近期資訊在短時記憶中更清晰。

前幾天有個小夥伴來找大叔諮詢,說跟女朋友談了三年戀愛了,前兩年從來沒有跟她吵過架,就去年末的時候因為一些事跟她吵過2次,然後,現在女朋友就總是抱怨他脾氣不好。

“大叔,三年了啊,我就跟她吵過兩次,怎麼就成了脾氣不好了呢?”

這就是近因效應。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印象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後來出現的刺激,即交往過程中,我們對他人最新的認識佔了主體地位,掩蓋了以往形成的對他人的評價。

同樣,還有很多小夥伴總是憂心忡忡地跟大叔說“大叔,我前幾天跟她聊天的時候聊得有點尷尬,怎麼辦啊?”其實這真的是多慮了,因為近因效應的存在,只要你倆後來投機地聊過幾次,那麼她就不會記得起上次尬聊了。

損失厭惡效應

賭客去賭場賭博,隨身帶了3000元,賭客贏了100元,這時要求他離開賭場可能沒什麼;但如果是輸了100元,這時同樣要求他離開賭場可能就很難。

這就是心理學中的損失厭惡效應。當人們面對同等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損失的遺憾感比收益的獲得感所帶來的負效用是正效用的2-2.5倍。

損失厭惡效應同樣適用於兩性交往中,很多人分手後,即使是對前任並沒有好感了,但是卻仍然會時常想起他,想起曾經一起度過的那些美好時光。

這就是因為我們對於那些得到後的滿足,往往會產生心安理得的心態。但是面對失去的時候,即使是已經做好心理準備了,但總是難免會產生失落和留戀的心態。

因此,在愛情中,失去、破裂、損失往往比得到、圓滿、感動帶給人的衝擊力更大,印象也更深刻。所以,這也是備胎千千萬,前任佔一半的主要原因。

光環效應

光環效應又稱暈輪效應,它是一種影響人際知覺的因素。這種愛屋及烏的強烈感覺,就像月暈的光環一樣,向周圍瀰漫、擴散,所以人們就形象地稱這一心理效應為光環效應。和光環效應相反的是惡魔效應,即對人的某一品質,或對物品的某一特性有壞的印象,會使人對這個人的其他品質,或這一物品的其他特性的評價偏低。

相信每一個遇見過真愛的人,都有過光環效應。

光環效應通常發生在熱戀期,感覺對方是被光環所籠罩的,難以察覺到對方的缺點,一廂情願地覺得對方哪哪都好,然後百般遷就和寵愛對方。

遺憾的是,光環效應往往持續的時間不會太長,等這種效應散去,對方的缺點也就逐漸的顯露出來。然後,我們可能就會在某一時間段突然覺得,“ta沒有以前那麼好了”,然後我們對於愛情的熱度也隨之遞減。

在這裡大叔要說的是,不管你是覺得ta沒有以前那麼好了的一方,還是覺得他不像以前對我那麼好了的一方,這個時候千萬不要擔心,你並非不愛對方了,對方也並非不愛你了,你們只是逐漸的適應了這段感情,只是在從熱戀期向平淡期過渡而已。這是很正常的。

16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性生活的最佳頻率是多少?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奇葩的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