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20歲中國學霸在美自殺, 他的“完美爸爸”被罵慘了:焦慮時代, 做恰到好處的家長!

即便是一百分的父母,也無法保證孩子一輩子的幸福。與其在不確定的事情上耗費心力,給自己很大的壓力,不如做一個恰到好處的父母。

01

前不久剛發生了一件令人無比悲傷和惋惜的新聞,映證了我對這種愈演愈烈“父母決定論”的擔憂。

在美國讀大學的中國學霸張一得,在這個3月自殺了。

這個悲傷的故事,要從廣東單親爸爸老得(本名張嶽)開始講起。

在一得1歲時,老得遭遇婚姻變故,妻子離他而去。

老得爭取到了兒子的撫養權,成為一名單親爸爸。

老得和兒子一得

為更好地養育兒子,老得辭去了廣州一家公司的高管職務,賣掉了廣州天河市中心的房子,帶著兒子到番禺鄉下生活。

老得用自己的雙手,一磚一瓦地蓋了個農場,房屋是灰瓦青磚搭建,傢什都是原木長竹,種了很多蔬菜水果,養了不少雞鴨魚鵝,讓兒子行走於天地間,生活在自然中。

回到農村的老得,絲毫沒有放鬆一得的教育和培養。

他用一心一意的愛,教兒子讀書認字,陪兒子慢慢長大。

一得是個懂事聰慧的孩子,他3歲時已經熟練掌握了小學階段的大部分知識。

正因為一得優秀,老得又特別有愛,父子兩個人的故事,很快傳遍了廣州媽媽圈。

在論壇還非常流行的年代裡,“一得他爹”老得,就是廣州本地育兒論壇的明星和偶像,在廣州媽媽群裡,頗有名氣。

這種喜歡和追捧,一方面,來自老得對兒子深深的愛:

從一得出生起,老得就用筆和相機,記錄下一得的一點一滴。

把孩子的第一雙鞋,第一個玩具,第一本書,第一張獎狀,都非常鄭重地蒐集下來。

老得為一得儲存的珍貴資料

這些年,他用壞了5個相機,給一得拍下了20多萬張照片。

他每天都不重樣地給兒子做飯,甚至把成語故事做成栩栩如生的飯菜。

他用蘿蔔、姜、蒜等蔬菜刻成的字母,累計有25萬個,讓兒子在形象而直觀的感受裡,獲得鮮活而立體的認知。

動手能力極強的老得,還親手給兒子製作手工寵物200只。

他還寫了一本書,叫《一得他爹的童話故事》,全書2001個字,寓意一得出生於2001年;

全書有11個小動物演繹,寓意11月;共有7部分組成,寓意7日;

合成一得的生日:

2001年11月7日。

老得出版的兩本書

另一方面,對老得的讚美,也來自於很多媽媽內心的投射:

很多媽媽都是喪偶式育兒,單親爸爸老得和優秀兒子一得,讓媽媽們彷彿看見了自己的影子,還有未來的希望。

媽媽們從老得和一得的故事裡,縫補著各自婚姻的殘缺,也治癒著各自育兒的疼痛。

在媽媽圈裡出名的老得,以迴歸自然的教育和綿長質樸的父愛,也引起了官媒的注意。

一得聰慧,老得又對孩子的教育特別重視,父子倆雖然生活在鄉下,但一得一直接受著良好的教育。

一得從小學到中學,上的都是私立學校,初中時每年學費更是高達20萬元。

這些學費,一部分來自老得農場的收入,一部分來自媽媽群裡很多人的捐助。

“每到一得交學費時,來自媽媽粉、好心人們的匯款,就像雪花一樣飛來。老得認真記下每一筆金額的數字,說來日一定還清。”

一家媒體這樣描述。

少年一得

初中時,成績特別優異的一得,從廣東來到蘇州讀書。

高中時,一得考到家庭非富即貴的國際學校,每年能獲得20萬的獎金學,自己擔負自己的學費和生活費。

不清楚,和父親分隔兩地後,青春期在外求學的一得,內心裡到底遭遇了什麼。

省心,優秀,努力,上進,自律。

高中畢業時,一得考上了被譽為“美國南部哈佛”的埃默裡大學學習哲學。

120分滿分的託福,他考了118分,國際辯論賽入圍前8名。

簡直太優秀了。

老得內心當然是光榮又驕傲的。

激動和滿足中,老得在農場裡專門改造了一間屋子,設定了“一得博物櫃”,

老得給一得建立的博物櫃一角

他把這些年保留的和一得有關的東西,精心地修復製作成展品,放到博物櫃內。

算是獻給一得的成人禮。

長大的一得和老得

比起大部分中國爸爸在孩子教育中的疏離,一得爸爸堪稱完美父親。

一得爸爸拿著手工製作的玩具,背景圖中是他的創意菜餚

張一得不僅學業優秀,愛好廣泛,拿到了摩托車駕照和紅十字會急救證書

被問到為什麼選擇哲學專業時,張一得說:“我爸很少會反對我的決定,在早期教育我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後,我基本就是自己負責自己的人生。”

在張一得的申請文書中,他提到的父親時,是這樣寫的:

“我的父親是一位安貧樂道的紳士,他總是鼓勵我去嘗試我想要的東西……我開始明白為什麼父親從沒有因為他的貧窮而感到沮喪,他喜歡做他所做的事情,並從不因此感到羞愧。

無論面對任何人,他都能表現出這種自信和自尊,他的表現也為他贏得了更多的尊重。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開始意識到這些經歷是多麼重要,以及這些經歷對我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人產生了多麼重要的影響。”

一得爸爸給予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教育,收穫了孩子的信任和成長。

然而,在張一得去世後,很多網友開始質疑一得爸爸的教育方式,認為這種“為孩子放棄一切”的做法給孩子很大的壓力。

從“模範父親”,一下子變成“有毒父愛”。在孩子離世前,媒體對他的教育方式都是清一色的崇拜和讚揚,他是別人家的爸爸;在孩子離世後,又把所有的罪責都推到了父親的頭上,指責父親把孩子當成自己炫耀的唯一籌碼,讓他不堪重負。

即便一得爸爸對孩子的愛與孩子的需求之間出現了偏差,也絕不是造成悲劇的根本原因。

在我看來,這是一個“父母決定論”非常極端的反例:一得爸爸給了孩子足夠的愛,但依然確保不了孩子幸福,一個挑不出什麼毛病的好爸爸未必能幫孩子擋掉人生中的所有風雨。

子女教育的不確定性可見一斑。

02

教育專家的話令人感到焦慮,一得爸爸的故事又實在讓人心灰意冷。作為父母,我們究竟怎樣做才算是恰到好處,既不會過分疏忽浪費孩子的潛力和天分,又不會過分關注使他們壓力山大?

如履薄冰

前兩天「得到」萬維鋼的精英日課給我一個啟發。他提出一個問題:如果一個人碌碌無為,他是不是應該抱怨“原生家庭”沒有給他提供足夠好的條件?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經濟學教授格雷戈裡·克拉克(Gregory Clark)對 1750-2020 年間超過40萬英國人的統計研究發現,一個家庭上一代能留給下一代的,只有兩個東西:一個是遺傳基因,一個是財富。別的東西,什麼教育、社會關係、文化傳承、理財心法……基本都沒用。

人們對家庭教育寄予厚望,又是學區房、又是陪寫作業、又是上輔導班、又是聘請名師,其實家庭對人的影響有個很小的上限。

爸爸是不是陪著做作業對孩子的影響,遠遠小於她是岳雲鵬的女兒這個事實

萬維鋼老師總結說:孩子就好像是一棵成長中的小樹:你要想毀掉這棵樹,那非常容易;但你要想讓這棵樹長得出類拔萃,那不取決於你。

耶魯大學心理學家桑德拉·斯卡爾(Sandra Scarr)也說過類似的觀點,“父母只要避免暴力、虐待,不要漠不關心即可,除此之外,父母做的任何事情都不會產生顯著影響。”

所以,育兒一定別焦慮,你只要做個“合格”的父母就行了,你不必做優秀的父母;孩子的優秀跟你本人夠不夠優秀很有關係,因為他會遺傳你的基因,但是跟你是不是“優秀的父母”關係不大。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作用,是確保孩子人生的底線。但孩子成才成功的關鍵,可能還是他與生俱來的智商和特長密切相關。就像一句教育諺語所說:你不可能教會一條魚爬樹。

所以與其在不確定的事情上耗費心力,給自己很大的壓力,不如做一個恰到好處的父母。不要毀掉這棵樹,但至於它能不能成材,家庭教育的影響或許並沒有你想的那麼大。

19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2021-3.24 自閉症小浩辰治癒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