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心理問題的形成,就是一個人不會選擇,而不會選擇的背後是他們怕承擔選擇背後的結果,怕面對選擇背後的不確定性。
而這往往是他們的父母沒有給他們選擇的機會,即一直以來父母替他們選擇,他們沒有習得這項技能。
我有很多來訪者,就是這種問題,比如前不久,一個大學生找我諮詢,是一個高個子男生,性格比較內向,人際關係也不是很好,他說他去食堂吃個飯也很糾結,不知道去哪個視窗。
徘徊來徘徊去,最終還是去了經常吃,吃膩的那一家。
買個衣服,也很難抉擇,挑挑選選,服飾店的導購都以為他是故意搗亂的。所以最終他就在手機上買衣服等,可是還是會選擇困難,並且還很容易後悔。
他的問題很常見,就是很難自己為自己負責,負責是選擇的前提和必要後果,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能否自己為自己負責。
所以,為人父母,務必要教會孩子選擇,教會孩子自己為自己負責。
因為選擇和負責這項技能是孩子在生命早期習得的,儲存著一個人的潛意識,在成年之後,很難改變,儘管我們可以在理性上,在道理上,在頭腦層面進行疏導。
但是很難改變他的真正的做法和感受,所以父母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要有意識到的培養孩子對自己負責的意識,自己做選擇的能力。
那父母具體怎麼做呢?
父母可以做好一個“前提”,三個“方面”。
一個前提:尊重孩子,平等地看待孩子
孩子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一出生並不是一張“白紙”,著名的育兒心理學專家蒙臺梭利就認為每一個孩子一出生就有一顆“精神胚胎”,只有在尊重和平等的氛圍中,這個“精神胚胎”才會表達,才會成長和發展。
但是現實中很多的父母總是居高臨下的對孩子頤指氣使,你該怎麼樣,不該怎麼,並不會幫孩子去探索和發現。
我經常在公園裡會看到這樣的場景:三四歲的孩子要下來自己走,去拿不遠處的東西,媽媽著急了,一把抱起來,阻止了孩子,或者是大步流星的過去,替孩子拿起來。
但是我也看到一些用心的父母,心翼翼的跟在孩子後面,雙手託著孩子向前走,孩子和媽媽發出美好的笑聲,讓人羨慕,倍感幸福。
當孩子再大一些的時候,可以“義正言辭”的發出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的想法了,父母也是各種干預和反對。
當然或許父母有他們的道理,但這個道理並不能強加給孩子,要去和孩子平等的溝通,父母這樣做至少有兩個好處:一是讓孩子發展出自信,覺得父母是愛自己的,自己在父母心裡是重要的。
第二點就是會教會孩子,當意見相左的時候,不是去逼迫接受自己的看法,而是通過靜下心了,俯下身來和對方去溝通,這一點至關重要。
三個方面:
1、聽取孩子對家庭的建議
比如可以開家庭會議,談論家裡購置怎麼樣的家庭必需用品,通報一些花銷,適當的時候可以讓孩子發表自己的看法,論述自己的觀點。
我有一個朋友,他們家就會每個星期天的晚上,晚飯之後全家人在一起開家庭會議,讓兩個兒子也參加,舉手表決一些事情,通報一週的花銷。
他說這樣做讓孩子對家庭建設有了參與感,發表自己的看法,論述自己觀點讓孩子會學了更好的表達,更重要的是學會了選擇和負責,同時也學會一些簡單的理財觀念,一舉多得。
2、不鼓勵孩子告狀
小時候上學的時候,有一種同學大家都非常“討厭”,那就是經常告狀和打小報告的人,因為這種人經常會轉嫁責任,即表達:不是我的錯,是他的錯,你要為我做主,你可以為我做主。
當然有一點我們需要鄭重其事的列出來,那就是孩子遇到危險時,向父母、老師求助時,不屬於這種情況,這一點父母要給孩子說清楚。
撫養孩子,幫助孩子成長沒有什麼一勞永逸的方法,就是要區別對待,不能“一招打遍天下”。
比如,一位爸爸對上小學的兒子說:“兒子,你現在上小學了,小事情要學著自己解決,比如跟同學的關係,但是如果有人在身體上傷害你,你可以告訴爸爸”
3、讓孩子承擔家務,並且讓他們自己選擇
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也可以很好的幫助孩子成長,但是這個過程得講究方法,比如可以把需要做的家務列出來,大家一起選擇。
孩子只有自己做出的選擇,他才會感到這是自己決定的,這樣他才會去負責的,保質保量的完成。
以上就是我們列舉的幾個教會孩子選擇,讓他們自己為自己負責,幫助他們更好的成長和發展的方法,希望可以對父母們有一個參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