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拖延症”並不是一個嚴格的心理學或醫學術語,但嚴重或經常的拖延行為,通常是一些深層心理問題的行為表現。

昨天和朋友一起吃飯,談到了不少關於教育孩子的話題。朋友抱怨自己的女兒有拖延症,“幹什麼都磨磨蹭蹭的”,“不墨跡到最後一分鐘出不了門”,“寫個作業也總是摳摳這,摸摸那”,後來他又說到自己其實也是重度拖延症,還問我:這種病有救嗎?

拖延症其實是一個很常見的現象,它是指自我調節失敗,在能夠預料後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將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後推遲的一種行為。,事實上,“拖延症”並不是一個嚴格的心理學或醫學術語,但嚴重或經常的拖延行為,通常是一些深層心理問題的行為表現。

生活中,很多成人都為自己的拖延症煩惱,我聽過一個有趣的笑話是:“拖延症患者為了治療自己的拖延症,買了一堆寫拖延症的書,結果,因為拖延症,最後一本也沒看”。相比較成人對自己拖延症的無奈和自責,父母對孩子的拖延現象往往還更疊加了焦慮、憤怒等情緒。這種情緒不可避免的會投射到孩子身上,並對孩子的心理健康、人格發展以及親子關係產生影響。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談一談關於孩子的拖延症的話題。

1.生理和環境因素

家長們常犯的一個錯誤是:“過分注意孩子的行為,但是卻很少花時間和精力探究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和成因”。這很容易造成一種簡單粗暴的“命令式”撫養方式:即告訴孩子怎麼樣做是“對”的,怎麼樣做是“錯”的,應該怎麼做。但是顯而易見,這種教育方式往往效果不佳。

所以,了解一個行為背後的動機和原因,對於解決問題至關重要。兒童的拖延現象,成因很複雜,大致有生理、環境及心理幾方面的因素。

兒童的發展,是一個有自身成長秩序的活動。成年人的焦躁,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於對兒童生長秩序知識了解的匱乏,或者說,成人更容易站在“成人視角”審視孩子的問題。

孩子的拖拉磨蹭,是一個現象,這個現象主要和心理因素有關,但是也不能忽視生理基礎和外部環境的影響。

① 缺少時間的概念。

我們都知道,世界上本沒有時間,時間是為了方便我們生活而被創造出來的一個概念。在孩子小時候,他們是沒有時間概念的,這需要家逐漸為孩子樹立時間概念,比如通過教孩子認表等方式。

在缺少時間概念的孩子那裡,它無法區分一件事到底“用了多少時間”,兒童的專注力更多的會集中在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之上,從而缺少了對外部時間的把控。所以,針對這個原因造成的所謂拖拉,家長需要明確的是,這並不是真正的拖延,而是由於缺少時間感造成的現象。

② 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干擾。

孩子的專注力,是一個很重要的能力,但這個能力除了先天的基因影響之外,也需要後天的培養。相比成人,孩子的專注力集中的時間更短,他們更容易被外部的環境干擾。所以家長需要特別關注孩子的專注力現象,而不是單純的指責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拖拉磨蹭”。——發現問題很容易,解決問題,才是關鍵。

孩子在父母的不恰當的管教下,往往會產生很多被動式的學習和生活。所謂“被動式”的意思,就是這件事不是出於他自己的主觀意願,而是受到父母的要求甚至威脅去做的事情,這樣很容易在他們做事的過程中出現注意力的渙散。

比如,父母讓孩子去收拾一下凌亂的屋子,只是單純的下達了指令,孩子被動的接受。但是孩子對於“要將屋子收拾乾淨”這個目標,沒有準確和清晰的認知,這也會使他們在收拾的過程中被自己更感興趣的事吸引,在家長看來這種現象就是拖延,比如10分鐘能做完的事,孩子卻花了半小時還只幹了一個開頭。

我們總是說要以“恰當的方式”養育孩子,所謂恰當的方式,其實就是更加遵從兒童成長規律的方式,成年人常犯的錯誤是:拿著自己(成年人)的標準和思維模式看待孩子,這樣做,是對孩子自身發展秩序的不尊重。所得效果,也往往和家長的初心南轅北轍。

2. 心理因素的影響。

除了生理和外部環境的影響,孩子的拖延現象,更有其深層的心理因素的影響。這一點,非常值得家長注意。只有知道了“為什麼”,我們才能真正的解決“怎麼做”。

① 恐懼

恐懼心理,是幾乎所有拖延現象的最深層次的原因——不論成人還是孩子。在這裡所說的恐懼,是一種深藏於潛意識的情緒。

昨天我和朋友探討他自己的拖延症時,提到了恐懼,他完全否認,他說了很多駁斥我的理由,證明自己沒有恐懼。事實上,這種深藏於潛意識的深層恐懼,的確是很難覺察的。而家長對孩子恐懼心理的理解程度與幫助孩子解決拖延之間的關聯十分密切,所以,我們有必要將這個恐懼的心理解釋清楚。

潛意識的深層恐懼,可以表現為幾個方面。

⑴ 害怕失敗

很大一部分拖延,都源自於對失敗的恐懼。這種對於失敗的恐懼,或者會導致拖延,嚴重時,則會發展為根本 “不做事”。

就像我的這位朋友,他一直強調自己“懶”,其實“懶”是他貼的一個標籤,而他沒有看到的是,懶背後的恐懼。

內心對未知的結果充滿恐懼的人在做一件事的時候,往往在最初的階段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即將開始的這件事做出評估——在這裡,我們所說的“評估”,是潛意識層面的內容,在意識層面很難覺察。這個“評估”的目的,就是衡量這件事完成後“圓滿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

我們都知道,一件事的發展順序,應該是“先完成,再完美”,但是在恐懼失敗的人心中,會有一個潛意識的期待:“我一出手,就能做到滿分”,或者“我絕對不能搞砸了”,這種不合邏輯的期待,會讓他成為一個 “開始無能”的人,也就是在事情發展的起始階段,習慣於做大量無意義的內耗,導致拖延現象的發生。

成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此。我這位朋友說:我跟孩子說了,你有什麼問題都可以說,爸爸絕對不會打你。但是孩子依然如故。

對此,我的回答是:當你說出“爸爸絕對不會打你”這句話的時候,你潛意識裡想對孩子實施的懲罰,她已經清晰的接收到了,所以,她什麼都不會跟你說。而行為,也必然如故。

⑵ 畏難情緒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如果一件事是充滿自信,確定自己能夠完成的很好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行動比較迅速,不太會產生拖延現象。而如果一件事感覺很困難,或者很厭惡,但又不得不做的時候,就會容易拖延。

“畏難”本身,就是對困難的恐懼。

很多家長髮現孩子寫作業或者早晨上學的時候拖拉磨蹭,很大程度上,是因ta對不得不做的這件事的恐懼或者厭惡心理。

做父母的必須相信一點:每一個孩子都是天生自尊的,他們都渴望得到肯定、認可、表揚,如果一個孩子表現出自尊心不強的狀態,那麼一定是他的自尊心被嚴重的損傷了。很多家長說孩子很“疲沓”,磨磨蹭蹭,怎麼說都不聽,其實背後是孩子心理上的習得性無助狀態。

當感覺一個困難很小,付出一點努力就能夠到的時候,孩子都是樂於嘗試的,但是如果感覺困難很大,或者厭惡情緒很深,就會自然表現出拖延等行為。

⑶ 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是一種人格特質,屬於“消極性人格”,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很多人身上都有完美主義的特質。 “追求完美”是恐懼心理的一種變形反應。

我們只需思考一下“為什麼要追求完美”就很容易理解它背後的恐懼心理了。追求完美的反面是“不能接受不完美”, 但是我們都知道,沒有完美的人和事,這個世界作為一個整體,本身就有各種各樣的不完美。所以,所謂的想要追求完美,其實是對真實世界的不接納。

很多心理問題的根源都在於此。當無法接受不完美的時候,就會對即將發生的“有可能的不完美”充滿恐懼,這種恐懼,同樣會導致拖延的現象。

很多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過分追求細節,比如,一點點瑕疵都不能有,有一點小瑕疵就恨不得撕掉重寫,這些現象會導致孩子做事時間很長,家長如果簡單粗暴的將其定義為“拖延症”,實際上就沒有看懂這種過分在意細節背後的追求完美的傾向。

追求完美,必然會滋生拖延。

可以說,恐懼心理,是拖延的首要原因,它衍生出來的缺少自信、低自尊、低自我效能感等等,都會導致拖延現象的產生。所以,家長們必須覺察,自己的孩子拖延現象的背後,是因為自己曾經對他們做了什麼?才讓他們如此恐懼。

② 隱性逆反

很多家長也許沒有意識到,孩子正在用“拖延”的方式無意識的逆反,ta在用拖拉磨蹭的方式對抗父母的控制、不理解等等負面情緒。

從某種意義上說,凡是有拖拉磨蹭現象的人,都有隱性的逆反。

解釋一下:當父母對孩子施加過分的控制、管理的時候,孩子必然逆反,而孩子因為和大人力量的懸殊,會導致他們無法對大人的控制進行直接的反擊,所以,他們常常用“無意識的拖延”的方式來進行逆反。

我表弟小時候就是一個寫作業極其拖延的孩子。我的小姨是教師,雖然她一定學習過兒童心理學,但是在教養自己孩子的時候,她太渴望自己孩子成才的心理戰勝了理智,她在對我表弟的學習管理上,總是用力過猛。

我表弟寫作業特別磨蹭,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認為寫完了也“沒什麼好事”。因為我小姨總是會說:作業寫完了,很好。那我們再練會琴吧?

面對父母的“貪婪”,我表弟就顯示出了極強的隱性逆反。他在寫作業的時候各種走思,拖延,看上去雖然人被按在了書桌前,但是心早就飛到幾萬裡之外了。所以,我在很小的時候,就見識了“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些作業雞飛狗跳”的場面。

家長的控制,其實就是將自己的願望、標準等以各種形式強加給孩子的過程。很多父母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嚴重的侵犯孩子的心理邊界,對孩子進行控制,這種教育方式,必然會引起孩子的逆反——至於拖延,只不過是其中一種表現形式而已。

3. 家長的改變

很多家長找到心理諮詢師,最常問的一個問題是:我的孩子如何如何(描述現象,陳述問題),我們應該怎樣管管ta呢?

每次我們都要告訴家長:孩子有病,家長吃藥。

雖然這個觀念很具有衝擊性,但是它卻是一個事實。孩子是家長的鏡子,孩子身上,不僅有父母的遺傳密碼,更體現了一個家庭整體的撫養模式。孩子的很多行為(現象),都和家長的教育方式息息相關。

面對有拖延症的孩子,父母應該怎麼做?

① 自我覺察:榜樣的力量

父母最令孩子生氣的一點是,父母自己都做不到,但是卻要求孩子必須做到。這種“雙標”的撫養方式,或多或少的在大多數家庭中都有體現。

如果孩子有比較明顯的拖延現象,家長首先要覺察自己是否也有類似的行為。其實,覺察絕不僅僅是看自己身上是否也有類似行為這麼簡單,更重要的是,家長需要從自己這種類似行為之上,看到自己背後的心理。

只有充分覺察了自己拖延行為的原因,才有可能對孩子的心理進行理解。

也許有的人會說,我只想知道怎麼矯正孩子的行為,為什麼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答案是,如果你不能深刻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過程,那麼你傳達出來的“指令”就不會對孩子有任何作用。

昨天我的那位朋友說:我這種方式也很有效啊,孩子總是不聽,我就打她。然後她立刻就改了。

對此,我笑了笑說:你當然可以使用這種方式,但是這種粗暴的方式也許短期有效,但是從長期來看,必定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創傷,而這種創傷帶來的影響,將伴隨她的一生,影響她的每一個生活片段。這是你想要的結果嗎?

“家長怎麼說,孩子才會聽?”,這是很多家長的困惑。其實答案很簡單:只有你真的理解ta,能說到ta心裡去,你的話才有價值,否則空洞的講一堆聽上去很正確的道理,或者是利用家長的權威進行武力鎮壓,都會使你的孩子離你的期望越來越遠。

有深切的覺察,才有體悟,才有理解,才有幫助孩子的可能。

② 幫助孩子樹立做事的自信

孩子為什麼對做事恐懼?為什麼追求完美?為什麼害怕可能的失敗?其實這還是需要家長的深度覺察。簡單的說,孩子的以上表現,都是缺少自信心的表現。而孩子的自信是如何被打擊的?答案在於:父母為孩子建立了“做事”與“懲罰”的不良的條件反射系統。

這麼說有點晦澀。我們來舉個例子。

一個孩子滿心歡喜的幫父母洗碗,洗完之後,父母發現並不乾淨。於是父母可能有一下幾種反應。

一:你洗的這叫什麼啊?這麼大了,連個碗都洗不乾淨,你還會幹什麼?!

二:(首先壓抑了自己的不滿,儘量的按照“正確的方式”對待孩子)你洗的不錯,但是呢,還有點小問題。比如…..(挑一堆毛病)

三:哇!我的寶貝都會洗碗了。真是太驚喜了!(之後在孩子不知道情況下,默默的把碗重新洗乾淨)

在以上三種父母的應對方式中,我們可以看到,第一種方式嚴重的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和積極性,以後孩子很可能就不再想主動洗碗了。第二種,雖然沒有打擊孩子,但是家長內心認為孩子沒洗乾淨,並對這個結果有不滿意或者嫌棄的心理,而這些真實的心理,一定會通過一些細微的表情或肢體動作(比如蹙眉等微表情)傳達到孩子那裡,孩子能因此感知到父母其實對自己“並不滿意”,併產生自我嫌棄。第三種方式,孩子感受到的是來自父母滿心的歡喜和接納,ta根據父母的反饋,“理所當然”的認為自己做的很棒,並願意下一次繼續嘗試新鮮事物。

我想,聰明的家長已經看懂我要表達什麼了。但也許家長還會有一個困惑:孩子明明就沒刷乾淨,難道我不能提醒他嗎?

提醒不是不可以,但是有三點特別值得重視。

首先,提醒不是挑剔。提醒是在先接納孩子“不完美”的前提下的提醒。換句話說,父母首先對孩子刷碗這個行為在內心有全然的接納和滿意的態度——我不得不強調一下,是內心,而不是強迫自己做出來的(詳見場景二)。

孩子第一次刷碗,刷不乾淨是正常,如果第一次就刷的非常完美其實才是奇蹟。所以,父母對待這個“瑕疵”的態度,到底是接納還是不接納,會直接反饋給孩子,影響孩子的自信心。

第二,注意提醒的時機。

是在孩子滿心歡喜求認可的時候,就馬上告訴孩子“別得意,你刷的並不好”嗎?當然不是。在這個時候,保護孩子的自信心,遠比告訴孩子怎麼刷碗更重要。因為刷碗的技能是一個技術,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刷完次數的增加,他自然會越刷越乾淨。但是孩子的自信心卻是支撐孩子人格的最核心的部分,在孩子最需要樹立自信的時候波冷水,顯然不是很好的方式。

第三,注意提醒的方式。

大多數家長的提醒方式,都會讓孩子感覺到“被挑剔”,這種直接以口頭語言的形式告訴孩子“你做的還不夠好”,會極大的挫傷孩子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真正的提醒,是讓孩子自己發現“原來我的碗沒刷乾淨”,而不是告訴孩子“你沒做好”。

所以,如果家長能夠以更恰當的方式對待孩子,那麼當孩子變得更有自信時,他對做事的恐懼心理就會非常少,自然,ta的拖延症也就不藥自醫了。

這是一個從根本上解決拖延症的方法——只有解決了深層次的心理問題,拖延行為才有可能得到根治,否則,用打罵一頓的方式讓孩子暫時往前快跑幾步,但是會在日後付出更大的代價,讓孩子走的更慢。

寫在最後:對待孩子的拖延現象,家長應該首先對它接納——知道它的出現不是無緣無故的,而是有背後深層的心理原因。然後,正確的面對它並用恰當的方式解決它,幫助孩子擺脫它的困擾。自責或責備,不但不能幫助我們擺脫拖延症,反而,會使它變得越來越嚴重。

最新評論
  • 1 #

    請問小朋友到晚上睡覺總是拖延時間不願意洗洗睡覺怎麼勸說呢

  • 2 #

    寫的很全面,受用啦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內向的孩子多半沒有出息?心理學家用投射證實的理論,讓人很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