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e or not to be?”
哈姆雷特在給父親報仇這件事上,一直猶豫不決,直到他知道自己不久於人世,才終於下定決心,鼓起勇氣。
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生活和工作中經常上演。
明明是提前一週已佈置的任務,直到最後才想起來還沒開始,於是加班熬夜,匆忙交差。
所謂拖延症,實際上每個人都會經歷。
原本一件簡單的事情,拖著拖著就形成了一種習慣,趕工和加班又成了常態,於是感覺每天都有很多事情,美其名曰叫做“忙碌”。
部分企業倡導所謂的“加班文化”,換一個視角來看,除了重要的緊急專案之外,倘若白天能更高效地完成工作,晚上的加班似乎並無必要,因為效率反而更低。
如何避免拖延症?
首先,要擯棄所謂的“完美主義”傾向。
就像寫文章一樣,如果一定要等到所有的材料都準備好後才開始,時間肯定不夠用。
事實上,我們的決策總是在各種資源有限的條件下進行的,不充分資訊下的決策是常態。
只要大方向想清楚了,不妨先行動起來,邊幹邊想,事情總是會逐漸清晰起來。
在行動的過程中,總有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對事物的認知也不斷加深。
其次,50%的規劃和50%過程中的迭代完善。
管理學中對於戰略的定義,有2種完全不同的觀點,一種是以波特為代表的戰略規劃理論。強調戰略是透過研究和規劃來制定的,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做分析和調研。
一種是以明茨伯格為代表的戰略程序理論。強調戰略是一門不斷迭代的技藝,是需要過程中不斷修訂和完善的,反對一開始就規劃好的靜態觀點。
實際上,無論是戰略制定,還是工作行動,既要有適當的規劃和策略,也要在過程中反覆迭代,因為要考慮到實際環境和相互作用。
好的戰略肯定不是規劃總結出來的,紙上談兵終究要實際運用起來,根據反饋來進行最佳化。
最後,避免拖延症,還需要善用工具,加強過程中的反饋和調整效率。
例如,美國空軍教練為了提升其學員的訓練效果,提出了“OODA”法則,即“Observation觀察-Orientation定位-Decision決策-Action 行動”四步法。
在短短的40秒的時間內,使得教練員的飛機從原本劣勢的位置變換到具有優勢的位置上,這樣一氣呵成的訓練過程,變被動為主動,實現對於周圍情景的迅速分析評估並作出決定。
每個階段是嚴格控制在10秒內,而很多學員竟然還停留在觀察階段。
雖然我們真實環境中,離這種極具對抗性的模擬訓練相對要柔和很多,但倘若能迅速分析判斷環境並迅速決策調整行動,效果肯定是顯著的。
擯棄完美主義傾向,50%的規劃和50%的過程完善,善用OODA工具,在避免拖延症的道路上,願我們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