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對孩子的教育真是太焦慮了,這個焦慮在父母孩子間,在朋友同事間,在學校家庭間,在社會各個環節層層傳遞感染。搞得家長和孩子都很累,為了孩子上學有人接送看管,年輕的媽媽辭去了工作。為了孩子能上對口好點的學校,家裡把住著很舒適的大房子賣了,換成學校對口的小區,而對口小區的房子太小無法居住,自己又在外面租房,只為能上上這個學校。廣泛來說,孩子學習的成績,已不是單比較孩子自身天資和後天努力程度,早已變成各個家庭綜合實力的博弈。
我的孩子現在在這個城市上小學。上小學前,我們上的公辦幼兒園,沒有在外面機構進行過幼小銜接,在家裡也沒有提前學過小學的知識,最多就是在小學前,給孩子讀過一些故事書。等我們上小學一年級時,發現班裡90%以上的孩子做過幼小銜接,或幼兒園小班時就開始在外面補習文化課,可想而知,孩子在班裡是全方位的跟不上。一開始的漢語拼音和英語朗讀就成了我們最大的攔路虎。一篇100來字的英文朗誦,教上半天也不會,後面總算會讀了,單詞換個地方出現又不認識了,後面我才瞭解是孩子硬生生把短文給背下來了,而不是認識會讀了。有時候,反覆折騰幾次,孩子還是記不住,一股無名怒火騰地就升起來了,對著孩子一陣吼,事後,看著孩子那張可憐兮兮的臉,不禁自責。
一直崇尚快樂教育的我,這時也被傳染上了焦慮。是我教得不對?是孩子學得不好?還是現在的教育對孩子要求太高?是現在讓孩子放野南山,追風於藍天白雲下?還是讓孩子手不釋卷,求道於各大名門機構?求後者費錢、費力、勞神!我想我還是更偏向於前者,前者綠色、健康。直到今天,我們還是沒有給孩子在外面報文化課的補習班,但貴在是每天能堅持督促孩子完成學校的作業,熟讀書本上的知識,欣喜的是最近孩子逐步跟上了學校裡上課的節奏。這段時間終於不再糾結要不要在外面補課的問題,恰好,國家又來了份神助攻,出臺了雙減政策。現在暫且來不及印證這對孩子們的學習到底有多大影響,但終於現在在思想上有理由暫時讓孩子放野南山,如同我們小時一樣。
1992年,我11歲,在鄉上的小學讀五年級,那時,小學一共五個年級,所以讀完這個學年,來年我就要升到鄉里的中學讀初中。我們那時還沒有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小學升初中,也要考試,初中是三年學制。現在想想,我們那經濟當時真是夠落後的,國家1986年頒佈的義務教育法,頒佈後過去6年了,還沒有實施。
上小學的這段時間,是我童年裡最快樂的時光,現在我的印象裡,竟然搜尋不到關於小學階段有關學習的場景。雖然說,那時的升學率比現在要低得多,但學習上卻毫無壓力。
我讀小學的年級2個班,加在一起大概100人不到,班上學生的年齡層次不齊,年長與年幼的上下能相差四五歲。面對即將到來的小升初,學習不好歲數又大的,早早退學,跟隨村裡的大人外出打工去。因為在鄉村,大多數人家庭經濟條件不好,外出打工也是無奈之舉。學習好的,考上了到鄉里的初中就讀。鄉里大概有5所小學,整個鄉一個年級畢業生差不多400來人,進入初中學習的比例是75%。我們那屆初中分1個重點班和6個普通班,每個班級人數40人,總共300人不到。對於上了重點班的孩子來說,家裡最希望的是初中畢業時,考個中專,畢業時國家包分配工作,可以在正式的單位謀個職位,也算是祖上積德了。剩下普通班的孩子,家裡不奢望孩子能考上中專,期望好點的是將來孩子能上個高中,更多的是想孩子上了初中,今後出門在外,也算是知道天圓地方,學門手藝也就容易些了,目的還是今後外出打工能輕鬆些。最終初中畢業,上中專或高中的人數不會超過100人,進入高中階段學習的比例不會超過25%吧。
那時對於今後孩子能不能上大學,不像我們今天這些做父母的,覺得孩子將來如果上不上大學,人生很大程度失去希望。那時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身強健的體魄,希望自己的孩子品行端正,堂堂正正憑自己的雙手能夠生活就行。
所以,我的童年是快樂的,沒有太多學業的負擔。夏天的中午,光著膀子,穿著褲衩,在知了叫得最響的時候,繞過在堂屋乘涼的大人,躡手躡腳跑出門,抄起一根長桌杆,在杆頭上掛上一個塑膠袋,對著樹上的知了一頓猛撲,知了們便撲稜著、急促地叫著落入袋中。冬日裡,雪後放晴,會將家裡的網兜朝書包中一塞,和家裡大人說今天老師說要早點到校,然後急匆匆地跑出去。午後的陽光照在田野中的溪溝裡,格外溫暖,水清澈見底,成群的游魚在溪溝中來回巡弋著,這時候我興奮極了,拿起書包中藏著的網兜,想把魚群來個一網打盡。大多時候,都能滿載而歸,但也有運氣不好時,一不小心,腳底打滑,摔倒在雪地裡,弄溼了衣服,趕著跑回家換衣服,被父親抓住一頓狂揍。
我把我上學時的事情說給我孩子聽,他們聽了眼中閃著光,流露出嚮往,時不時發出快樂的笑聲。
再過30年後,不知道我的孩子在給他的孩子說著什麼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