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17歲的高中女生,自己反覆就醫,身體有一點兒變化就會上網上查,當然每次查完之後都會嚇一跳。第二天就去醫院檢查,然後醫生說沒問題。自己還是不相信,認為是醫生騙自己,然後會到另一個醫院再去看。三個月做了幾十次b超,感冒嗓子疼就會認為自己得癌症。身上起個小疙瘩,也認為是面板癌。最後因為這種情況耽誤了學習,在家請假,醫生建議孩子媽媽看看孩子是不是心理問題,所以孩子就來到了我這裡諮詢。
有一種心理疾病叫疑病神經症,主要指患者擔心或相信患有一種或多種嚴重軀體疾病,病人訴軀體症狀,反覆就醫,儘管經反覆醫學檢查顯示陰性以及醫生給予沒有相應疾病的醫學解釋也不能打消病人的顧慮,常伴有焦慮或抑鬱。
引起疑病神經症的原因:
1.人格基礎
孤僻、固執、內向、過分關注自身、敏感、自我中心、自戀、興趣狹窄、膽怯、脆弱、暗示性強的人格特徵可成為疑病症發病的人格基礎。
2.社會環境因素
得知自己親屬或朋友死於某種嚴重疾病,就會懷疑自己也步其後塵。見到別人得肝癌,就會覺得肝區不適。醫生的不恰當言論,過多的醫學儀器檢查,不必要的過分治療,不必要的手術等等都可能促進疑病觀念的產生。
3.軀體因素
處於青春期或更年期的人容易出現一些軀體感覺上的變化和自主神經不穩定的症狀,如心悸、潮熱、生殖器官的發育或萎縮等,對這類生理現象的不合理認知會促成疑病觀念的產生。
4.心理因素
有人認為此病起因於知覺和認知異常。患者的認知系統會對一些軀體感覺和變化做出不恰當的解釋,導致疑病觀念。
諮詢中這個學生社會環境因素影響特別大,孩子的外公外婆,爺爺,大伯都是因為癌症相繼去世。所以這個孩子對死亡特別恐懼,況且自己從小在外公外婆家長大,外公外婆特別疼她。當外公外婆去世之後,她覺得這個世界上沒有誰能理解自己了。媽媽只知道讓她學習,沒有自己外婆那麼細膩,可以關注到她的情緒變化。媽媽總認為給她最好的學習環境,每次不等孩子要錢,媽媽就會提前給很多。媽媽愛孩子的方式就是我給孩子很多錢,可是在孩子的心裡她更多的需要媽媽的安全感。
這裡又涉及到一個人格基礎,就是這個女孩子性格內向,敏感,從小外公外婆特別疼她,特別溺愛,養成了以自我中心的性格,就像溫室的花朵一樣,非常脆弱,遇到挫折就很難走出來。因為性格內向,諮詢的時候不愛說話。我就通過回溯幫助她找自己小時候受過驚嚇恐懼的事情,還有過去這幾年,面對親人離世傷痛和恐懼。反覆訴說自己的感受,然後重新面對每一個親人,講出來自己想和他們說的話。
我們中國人有一個通病,就是沒有人教會我們面對死亡。每個人都避諱死亡,就像死亡從不會發生我們身邊一樣。所以很多神經症患者發病會出現冒冷汗心顫呼吸急促等等,都與恐懼相關。有的人害怕看到墓地,不能看到花圈,不能看到靈車,更不能參加葬禮。所以越是迴避恐懼,就會把自己的恐懼壓抑進自己的潛意識,然後才會形成被害妄想和對外界的恐懼。我們總認為談論死亡是不吉利的,心理學上講越害怕越迴避,同樣越迴避越害怕。
心理學家說,一切心理疾病的根源都是死亡恐懼造成的。有的心理疾病患者甚至不敢閉眼睡覺,一面怕自己睡過去就醒不來了。還有一種解釋的方法,就是一個小孩兒如果害怕黑暗,那麼母親就會來安慰她,照顧她。一個人害怕原來是為了要照顧,要安慰,要愛,要安全感。所以我們要多方面看的問題,有的人遇到壓力的時候,她想退回自己當孩子的時候。她對長大還沒有準備好,或者說她對承擔責任還沒有準備好,退回到孩子的心理,正是一種逃避。
什麼是逃避?就是我們假裝看不見。作業沒完成,知道必須去完成,可是自己一直會拖到半夜。知道應該去做工作,可是就是不願意動彈,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後天。直到拖不下去了,會用各種謊言來掩蓋自己拖延的事實。所以逃避就是看不見真實,像鴕鳥一樣,刻意選擇不看見。最後在諮詢中她自然發現自己逃避,發現了自己的恐懼的原因,當一個人接受自己是逃避的人。自己是一個膽小的人,自己是一個恐懼的人,自己是一個害怕死亡的人,自己是一個不願意面對真實的人。
一個有神經症的人,都是因為某些挫折或者壓力讓自己得上了心理疾病。然後對事件的恐懼會泛化,他會害怕和自己有關的所有事情。這個女孩子因為學習壓力,在初中的時候自己都是特別優秀的。總是在班級上一兩名,因為她是重點高中,每一次考試自己都前進幾名。可是自己特別害怕考試,自己害怕下次考得不好,會退步。所以每次考試之前自己就會胃疼,有的時候甚至嘔吐。睡不好,不想去學校,甚至讓自己的媽媽幫助自己請假。當自己看到自己討厭學習的時候,而不是像過去自己認為特別愛好學習,她反而能夠面對自己的學習,諮詢一個星期她就快快樂樂的上學了,當然她的疑病症也就不存在了。
心理學家說接納即改變,看到就療愈,只有自己知道自己是什麼樣人的時候,那一刻改變就開始了。一個選擇謊言的人,永遠不想看清自己,他也永遠不會看清別人,更不會看清世界。所以心理諮詢的過程,就是讓一個人看清事實的過程。當一個人看清事實真相,他想逃避都難。心理學家阿德勒曾經說過,心理治療就好似在當事人飲用的湯中吐口水,對方仍就可以選擇繼續喝湯,但他們再也無法安然享受湯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