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心理學代表人物阿德勒認為,人們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可以被稱為課題。人際關係中的一切問題的根源,都是課題劃分不清,產生干擾導致的。要麼是我們過度介入他人的課題,要麼是他人過度介入我們的課題。
因此,他提出了課題分離理論。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擺正自己的定位。雖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個人自掃門前雪’,但也千萬不要‘狗拿耗子多管閒事’。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朋友之間還是家人之間,不時就會看到這麼一種情況。當對方遇到困難時,我們會表現得比對方更加煩惱。往往不得要領,還硬要替對方解決。在不知不覺中,將對方的問題變成自己的負擔。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本來一個人掉坑裡,你過去救他,結果他沒上來,你自己又掉坑裡了。
曾經樹洞精遇到過這麼一位朋友,這位朋友當時因為個人感情、學業、人際關係不順利,幾方面因素導致意志有點消沉。
當時還沒有接觸過心理學的樹洞精,助人意願太過強烈,導致將那位朋友的問題不知不覺都轉化到自己身上。並在自己身上觸發了其他問題,其結果就是,當時未能給予那位朋友有效的幫助,還把自己給搭進去。
為了避免這種狀況的發生,我們應該明確以下兩點:
首先,我們既不是救世主,也不是任何人的守護靈。遇到他人有困難時,在徵得對方同意後,我們可以根據自身的能力,給予一定的幫助。
但要謹記的是,遇到問題的主體不是我們自己,我們給予的幫助僅僅是輔助對方解決問題。不可越廚代庖,更不可抬高自己的價值和作用。認為對方必須按照我們給予的方法,解決或面對問題。
其次,要時刻銘記,無論何時何地,何種關係,我們和對方都是相對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是自己問題的專家,不論對方的年齡、學歷、身份高低,作為提供幫助的我們,應始終相信,對方的選擇一定是在其立場下,最正確的選擇。
對方所面臨的困擾和感受,即使我們清楚來龍去脈,也不可完全認為事情就是自己理解的那樣。既然這個問題困擾了對方,那就必然有其難點所在。我們可以提供一些建議,但切不可提供指導。
在助人時,我們需要時刻提防自己的掌控欲,不可強求對方按照我們的意願行動,即使我們的初衷是善意的。
說完了對別人的幫助,我們再來聊聊,當我們自身遇到問題時,他人的介入,我們該如何應對。
首先,我們要時刻記住,無論他人的介入是幫助還是阻力,我們都要牢牢地掌握,自身對該問題的主動權。
比如說,當我們和對方產生矛盾時,我們對於不良情緒的認知過程,通常是:因為對方不配合,因為對方怎麼怎麼樣,所以我們很生氣,很難過。都是因為對方的行為,導致我們產生負面情緒。
這種認知過程,乍一看沒有問題。但仔細一分析,你就會發現,這樣的認知,雖然把責任推到了對方身上,但同時也把主動權推到了對方身上。似乎如果對方不改變行為或想法,我們的負面情緒就會無解。
實際上,換一種角度看,主動權就不會被我們放棄掉。
比如說,對方不認可我們的觀點,使我們的目的受到一定的阻力。這時,我們先認定,對方擁有否定或不認可的資格。並不需要找誰背鍋。這時我們應該用更冷靜的心態,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解決困難上,而不是糾結問題本身的起因。
上面說的是我們與別人意見相左時的處理方法。接下來我們再來談談當別人給予幫助時,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去接納幫助。
首先明確一點,別人給予的幫助,只是我們自身解決問題的助力。千萬不要過於依賴他人,否則,其結果往往是問題沒得到解決,我們自身反而失去了解決問題的動力和方向。
其次,當別人給予建議時,無論建議與我們的想法是否一致,都不要立刻否定或認同。俗話說,遇事憋三秒,就是這個道理。給自己留出充足的思考時間,才不會讓問題欲演愈烈,以至於失控。
在接納他人提議後,如果事情發展出現意料之外的變故。為了我們的人際關係著想,我們也要提醒自己,做決定的是自己,而不是提建議的人。只要提議方沒有惡意的算計,儘量不要遷怒對方。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問題的解決上。
像我們開篇所說的,課題分離觀點就是每個人守好自己責任的邊界,誰的責任誰負責。無論干預的目的是否是善意的,都須知過猶不及的道理。
我們無法替代別人過他們的人生,同樣,他人也無法替代我們過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