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一個人成年後,到底有什麼目的?組成家庭生兒育女?還是事業有成出人頭地?也許都有,但也並不完全。

有人曾在網上做過調查,長大以後,你做了些什麼,來彌補童年的缺失和遺憾?網友的回答五花八門:小時候家裡窮,看到別人買東西就眼饞,長大後看見自己喜歡的就買,最後成了月光族;小時候看到別人有新衣服自己沒有,覺得很失落,長大後不管需不需要,看到漂亮的衣服就買回來;小時候為了討好父母,自己假裝什麼都不需要,長大後,兒女想要什麼就買什麼,不帶猶豫的;還有的因為被父母打壓,而不斷做各種心理測評,懷疑自己心理不健康的……

凡此種種,都是我們在彌補滿足童年的缺失和遺憾。彌補那個曾經沒有被滿足的自己,補償曾經缺失的愛。就像我們的父母祖輩,經過饑荒年代後,總是想辦法節約,想辦法囤糧。他們是在有備無患嗎?並不,他們只是在用這種方式來緩解曾經的經歷帶來的焦慮,讓自己安心。

不可否認,補償是有好處的,它能讓我們心理上得到滿足,為了滿足這種補償,我們會拼命地去工作、去進步,變相地推著我們往更高的地方前進。

但以物質去滿足缺失,能填滿嗎?我們到底是在補償什麼?

我們不停地買,並非我們現在需要,只是曾經的缺失和遺憾,在催促我們去滿足它。

當我們在童年或青少年時期內心的需求未能得到滿足時,我們心理的發展也會卡在那一個時間,讓我們內在無法長大,成為隱藏在內心的最深處的受傷的小孩。這個小孩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呢?自卑、無力、不甘、失落、被拋棄感以及不被重視的悲傷。

也正是這個小孩,在一步一步迫使我們不理智的消費,不斷的給我們帶來各種困擾。他不斷地告訴我們:滿足吧!把過去的遺憾的填補滿了,你就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了,你就有存在的意義了。

然而,遺憾的是,那些缺失和遺憾,通過物質和外物的滿足,只能帶來短暫的效果。創傷依舊存在,我們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去重複過去的經歷,在經歷中陷入自卑,陷入一個新的循環。

《理解人性》一書中曾提到過:心靈一旦處於自卑感的壓力下,或者受到認為自己弱小而無助的想法想影響,就會盡其所能想辦法將自卑情結征服。

也許,這就是我們不斷去彌補童年的真相吧——只有過度的補償,才能緩解“不如別人”的自卑感。

由此看來,大人的世界,並無什麼新鮮可言,只是不斷的重複童年的模式。我們的選擇、我們做的事情、我們的情緒處理,可能都停留在兒童階段。

如何去滿足童年的自己呢?

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到自己受傷或者沒被滿足的時刻,儘可能詳細地想象自己當時的心情,然後和小時候的自己對話。告訴那個時候的自己:你已經長大了,已經可以保護自己了,沒人能夠繼續傷害你了,再也不需要因為創傷而擔驚受怕了。

記住,能讓你滿足和強大的,只有你自己。能幫助到你的,也只有不斷完善自己的你。

6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快穿文:《快穿:年代文炮灰要逆襲》穿進年代文開啟虐渣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