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1945年2月初,從歐洲歸來的桂永清和郭汝瑰二位將軍很興奮地向蔣氏彙報了一件大事:英國主動提出要與中國長期結盟。
這件事,確實令蔣氏沒想到。
在蔣氏看來,英國就是個不死心的沒落“帝國”,丘吉爾就是這個沒落“帝國”可惡的管家。為了他們在東南亞地區那點可憐的利益,屢屢給遠征軍設置障礙。
若非如此,遠征軍也不至於在滇緬戰事中付出那麼大的代價。
可戰爭還未結束,英國卻突然要求長期結盟,他們究竟打的是什麼算盤?難道丘吉爾突然變好了?
見蔣氏表示很疑惑,二位將軍做了進一步解釋。
原來,英國人雖然認為丘吉爾在保衛英國利益方面立下了大功,可這是他作為一個英國人應該做的。
為了避免戰後丘吉爾由一個人變為“神”,就準備在戰爭結束之後趕他下臺。
當時,英國頗具實力的英國工黨認為,戰後會出現美、蘇兩國主宰世界的局面,英國將被進一步邊緣化。
為了與美、蘇抗衡,英國工黨私下裡聯絡桂永清和郭汝瑰,承諾,如果工黨在接下來的大選中獲勝,就將香港歸還中國。
作為交換條件,中國在戰後既不能與蘇聯結盟,也不能與美國結盟,而是要與英國結盟。
英國工黨的意圖很明顯,就是要在美、蘇之外興起第三勢力。
蔣氏聽完兩人的彙報後,並沒有表現出過於興奮,而是陷入了沉思。
幾天後,蔣氏召見桂永清和郭汝瑰二人,令其轉告英國工黨方面:中方不接受此建議。
在蔣氏看來,二戰之後,英國昔日的所謂“榮光”將一去不復返了。即使與中國結盟,也無法與美、蘇抗衡。
況且,即使丘吉爾被趕下了臺,可又有誰知道他不會捲土重來呢?
如果在下次選舉中,丘吉爾又上臺了,有誰能保證英國對華政策的連續性呢?
因而,蔣氏放棄了和英國結盟,堅持繼續和美國綁在一起。
在蔣氏看來,這既是做人“有情有義”的表現,又是一個盟友應該堅持的“忠誠”。
圖片來自網絡
可蔣氏錯了,而且錯得還很離譜。
在世界大國的縱橫捭闔中,哪有永遠的朋友,有的只是永遠的利益。
就在蔣氏拒絕與英國結盟不久,駐美“大使”魏道明發來一道密電,內容讓蔣氏大吃一驚。自己甘願捨棄與英國結盟和香港的利益也要與其綁在一起的美國竟然把他“賣”了。
原來,在1945年的2月上旬,在蘇聯克里米亞半島的雅爾塔召開了一次由英、美、蘇三國首腦參加的會議。
《雅爾塔協定》涉及到損害中國利益的條款有:
其一、承認蒙古國。
其二、大連為國際商港,蘇聯有優惠權利。
其三、蘇聯租借旅順為海軍基地。
其四、中東、南滿鐵路由中、蘇共管。
抗戰勝利在即,自清朝時期開始丟失的國土即將被收回,這既是舉國振奮的大事,也是中國全民抗戰的動力。
可丟失的領土還未收回,《雅爾塔協定》又要把佔地面積156.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讓出去,這不是往中國正在流血的傷口上撒鹽嗎?
大連、旅順和中東、南滿鐵路雖然沒有被割讓,但這意味著東北將淪為其他國家的勢力範圍。
如果答應了這些條款,那14年的抗戰豈不是白打了?
那麼,《雅爾塔協定》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嚴重危害中國利益的條款呢?
老生常談的觀點是中國戰場的豫湘桂大潰敗,使盟國,尤其是美國認為中國已經無力與日軍抗衡,因而,把打敗日本的希望寄託在蘇聯身上。
可事實是這樣嗎?
應該說,豫湘桂大潰敗確實給抗戰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這其中的原因有四個:
其一、蔣軍內部腐化,部隊缺編嚴重,部隊的戰鬥力不高。
其二、盟軍加入戰場後,蔣軍高層普遍對戰爭前景抱有不切實際的樂觀心理,認為可以“坐等”勝利。
其三、大批精銳部隊調往雲南參與打通滇緬公路的戰事。
其四、日軍在1944年大力擴軍,兵力已經由過去的69個師團擴大到101個師團。
去除前兩個原因之外,後兩個原因也是豫湘桂戰役失敗的很重要因素。
但在南太平洋戰場上遭到日軍頑強阻擊的英、美部隊卻並不這麼認為。在他們看來,他們之所以遭到日軍的頑強抵抗,就是因為中國部隊沒有有力地牽制住日軍。
以英、美兩國的情報偵察能力不會不知道日軍擴軍達到101個師團的這個事實,也不會不清楚豫湘桂戰役失敗是一個綜合因素,並非僅是中國部隊作戰不利。
但是,他們依然以此來指責蔣氏,在他們看來,他們在南太平洋遭受日軍的阻力就是中國戰場失利,讓日本把大批部隊調往南洋作戰所致,以至於讓他們損失慘重。
圖片來自網絡
可是,他們士兵的生命是生命,難道中國士兵的生命就不是生命嗎?
憑什麼他們的勝利要建立在中國對他們的全力配合上。難道他們自己就沒有單獨擊敗日軍的信心和能力?
誠然,既然是盟軍,互相之間配合作戰是應盡的義務。可是,依靠盟友付出巨大犧牲來換取自己的勝利,仁者不為也。
總而言之一句話,英、美兩軍就是害怕死人。
可這些話是無法對外明說的,因而,他們也只能犧牲中國的利益。在他們看來,他們的利益才是首要的。
斯大林很清楚這其中的玄機,你們不是害怕死人嗎?那我就“獅子大開口”。
就這樣,《雅爾塔協定》出爐了。
蔣氏自然不敢揹著國人接受這個條款。他派宋子文去見美國新任總統杜魯門,表達了中國拒絕接受雅爾塔會議有關中國部分密約的態度。可無任何結果。
1945年6月12日,蘇聯駐華大使彼得洛夫面見蔣氏,提出要兌現《雅爾塔協定》中給蘇聯的那些利益。
蔣氏自然不肯答應,就委派宋子文和小蔣赴蘇談判。可仍然無果而返。
蔣氏終於明白了,無論他再怎麼活動,對於想要犧牲中國利益的英、美而言,都是無濟於事的。
因而,蔣氏放棄了自己之前許下的不與日本單獨“媾和”的承諾,派人到上海謀求“媾和”。
負責接待蔣氏代表的是日本大特務船津辰一郎。
蔣氏代表提出三點意見:
其一、中國和美國的同盟是牢不可破的,但中國認為中日合作對東亞的和平至關重要,因此,願意與日本合作。
其二、日本在盟軍的打擊下,即將面臨滅頂之災,拯救日本非中國莫屬。蔣氏願意不計前嫌,準備在合適的時機為日本人說話。
其三、中、日部隊要互相剋制,不要再擴大戰事。
岡村寧次根本就不相信蘇聯會在此時進攻日本,認為蔣氏的話都是危言聳聽,是口出狂言,不予理睬。
見岡村寧次根本不接受“媾和”,蔣氏就讓何應欽出面,再次派出談判代表。
岡村寧次不但沒有接待何應欽派去的那位叫餘萬青的代表,甚至還給何應欽下了一封戰書。
在戰書中,岡村寧次口氣狂妄,大言不慚地表示要率領百萬在華日軍與中國部隊作戰到底,不接受調和云云。
圖片來自網絡
1945年2月底,日本內閣有意尋求結束戰爭,汪偽中與重慶有聯繫的繆斌作為中間人與日本談判。
1945年3月16日,繆斌抵達東京,帶來了蔣氏對和談的六條意見:
其一、歸還東北。
其二、日本從中國全部撤兵。
其三、重慶在南京設置看守府,三個月內還都回南京。
其四、南京看守府由重慶派員組織。
其五、取消南京汪偽,頭面人物由日本收容。
其六、日本與中國“媾和”的同時,與英、美“媾和”,共同防蘇。
就在繆斌與日本會談的時候,蔣氏再次發來指示:前述六條不容變更。
如果日本接受了這六條,很難想象會出現一副什麼樣的場景。
誠然,如果日本接受了這六條,《雅爾塔協定》中關於損害中國利益的四條內容將作廢。可是,蔣氏是否忘了,在《開羅宣言》中,明確規定的日本歸還中國的海峽對岸和澎湖列島到哪裡去了呢?難道是要送給日本嗎?
難道中國抗戰的14年就白打了嗎?
不僅白打了,而且還要把海峽對岸和澎湖列島拱手送給侵略者,天下哪有這種道理!
蔣氏此舉,看似為國為民,但除了進一步摧毀民族自信心和榮譽感之外,毫無用處。
同時,這件事還反映出蔣氏的另一個短板,那就是僅具有陸權思維,毫無海權思維。
自清末開始,大清就是因為連續丟掉了琉球、海峽對岸,才一步步在戰略上被壓制。
現如今,蔣氏心目中在意的還僅是陸地上的領土,對澎湖、海峽對岸等能夠制約日本向東南亞發展的海上戰略要點棄如敝屣。這就難怪在開羅會議上,他曾兩次拒絕羅斯福要把琉球歸還中國的提議了。
時任日本首相的小磯國昭算是當時日本一個難得的“明白”人,他對蔣氏提出的條件非常熱心,力主按照這個條件締結合約。
1945年4月2日,小磯國昭對日皇彙報時指出,這是日本結束戰爭難得的一個良機,千萬莫要錯過。
可是,日皇對此不感興趣。
日本陸相、海相和外相在聽取了小磯國昭的情況通報後,均表示反對,主張力戰到底。
4月3日,日皇再次召見小磯國昭,以陸相、海相和外相均表示反對為由,令小磯國昭停止與蔣氏的和談,讓蔣氏的代表繆斌立即回國。
就這樣,日本終於還是沒有逃過品嚐兩顆巨大的美味“糖果”。
落後就要捱打,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
就像小蔣與斯大林談話時,斯大林說的那樣:
“倘使你的國家有力量,自己可以擊敗日本,我自然不會提出要求。今天,你沒有這個力量,還要講這些話,就等於廢話。”
話雖刺耳,但卻是一番道理。
打鐵還需自身硬,弱國無外交啊!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