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孩子“認生”的問題,很多家長都會認為這是種不好的行為。
如果孩子很外向,見人就笑,大家會覺得“孩子真可愛”,家長也會心生自豪。
反之,如果孩子表現謹慎,就算遇到熟人也不會打招呼,家長難免會有些尷尬、失望,甚至會“逼”孩子向人問好,迴應別人。
傳統觀念裡,孩子認生是一種膽怯、內向的表現,因此很多家長會擔心,如果孩子一直繼續下去,長大後的人際交往會受到影響,難以有好的發展。
但事實上,孩子認生並不是因為他們見不得世面、膽小、怕事,並非是一件壞事,而是他們認知能力與日俱增的外在表現,換句話說,這其實是娃變聰明的信號。
為什麼孩子會認生?
從心理學上來說,孩子認生有個專有名詞叫“陌生焦慮(Strange anxiety)”,指的是兒童由於陌生人的突然出現,而產生恐懼、緊張或不安情緒的一種現象。
一般來說,陌生焦慮通常發生在6個月至2歲的孩子身上,隨著孩子長大,會逐漸減弱、消失。
而之所以會出現陌生焦慮,本質上是因為孩子大腦發育逐漸完善,認知能力增強,他們開始有了“陌生”和“熟悉”的觀念,並會加以區分,對熟悉的面孔感到依戀,對陌生人感到不安和恐懼。
畢竟對寶寶來說,陌生即代表著危險和傷害,而他們又沒有解決問題、保護自己的能力,所以自然只能用嚎啕大哭來求得保護,對外表現的“認生”了。
比如很多孩子在6個月以前,被任何人抱都可以,甚至可能還會被逗得咯咯直笑,但是等過一段時間以後,就會忽然開始認生,即便是醫生檢查,也會嚎啕大哭。
而這正是因為他們掌握了分辨“陌生”與“熟悉”的能力,開始用簡單的邏輯去認識複雜的世界,不僅不是什麼壞事,反而是變聰明的一種信號。
孩子認生,是不是“逼”一下就好了?
大錯特錯,每個孩子的性格特質不同,可能有些孩子天生就是“自來熟”,和誰都能玩到一起,但有些孩子天生敏感,並不是家長“逼”著多鍛鍊,就能有所改善的。
恰恰相反的是,如果家長刻意“逼”著孩子接觸陌生人,美其名曰多“鍛鍊”,只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對親子關係產生破滅性的影響,哭得更加厲害。
而且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被逼迫與陌生人打招呼,還可能為他們留下“人際交往很可怕,和人交往不愉快”的印象,留下心理陰影,即便是長大後,也會更傾向於內向,不願意與人交流,養成“不合群”的個性。
孩子認生是成長過程中的“里程碑”,並不是膽小、內向、不禮貌、沒出息,我們身為家長,要轉變自身對於認生的認識,理性看待。
孩子認生該如何應對?
1.避免為孩子“貼標籤”
所以,當孩子有認生的表現時,我們切忌隨意地為他們貼上標籤,認為孩子膽小、沒出息、不禮貌,而應該儘量表現得如無其事,避免一味地覺得認生不好。
否則如果孩子真對負面評價產生認同感,就會真的對性格產生影響,越來越表現得內向,反而可能引發性格問題。
2.給予孩子更多安全感
孩子認生,歸根結底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表現,面對陌生人和陌生環境,缺乏安全感。
因此,我們要想消除孩子的恐懼不安,就應該接納他們的壞情緒,給予其更多安全感。
比如當孩子與陌生人接觸時,我們可以保持與孩子的肢體接觸,讓他們有時間對陌生人進行觀察,不要急於交流,等孩子能夠平靜下來時,再去嘗試進行溝通。
3.給孩子做社交參考
孩子並不是天生就會社交,在與外界交流時,他們需要家長來作為“社交參考”。
我們帶孩子進入社交場合時,可以先為孩子做好榜樣,與人打招呼時表現得愉快、大方、輕鬆,使孩子明白人際交往並不是一件難事,也不用緊張。
而且當孩子不願意向人問好時,我們也不必強迫他們,只要保持耐心,告訴孩子下次可以提前準備好,等願意的時候再去嘗試也沒有問題,給孩子一個積極的社交參考,緩解陌生焦慮。
結語:
“認生”是孩子成長髮育的一個必經階段,是他們變聰明的一種表現。
當發現孩子認生時,我們切忌隨意地給娃貼上“標籤”,否則早早為孩子立下人設,很容易讓他們被自我限定,真變得膽怯內向起來。
今日話題:你家孩子會認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