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甄嬛傳》,道盡女兒家萬般愁腸,千般無奈。
劇裡的女子,或嗔,或痴,或怨,或恨,都刻畫得十分鮮活。
她們的故事和人生,讓我們在唏噓之時,不免感慨和神傷。可細細思索,卻又總能品味出我們尋常人生的百般滋味。
這七個處世哲學,無論男女,越早懂越優秀。
第一個處世哲學:與人相交,留有分寸感,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端妃是世家大族的女兒,本來是武將後代,身子骨強健,為人爽快。
可是,卻陰差陽錯地做了皇帝的棋子,給自己的摯交好友華妃送去了一碗藥,從而折了華妃肚子裡的孩子,也毀了自己。
這件事並無對錯,她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她無法違背聖命,面對華妃的難過和指責,她無可奈何,只能全盤接受。華妃為了報復,灌了端妃一碗藏紅花,差點要了她的命。
自此之後,端妃的身子骨羸弱,成了名副其實的半格電娘娘。
她總是一副說話慢吞吞,上氣不接下氣的樣子,讓人覺得隨時都有香消玉殞的可能。
一件事發生,總是好壞摻半。
身子弱,成了端妃的保護傘。她可以不出席任何活動,可以對任何事情都不聞不問,在與人相交上,她始終保持著恰當的分寸感。
不疏離,不過密,冷靜地看著發生的一切。
適當的分寸感,能讓自己進退有度,能讓人更加輕鬆自如地在紛亂的俗塵中週轉斡旋。
第二個處世哲學:學會藏拙,讓別人看不透,才能在關鍵時刻出奇制勝。
甄嬛的一支“驚鴻舞”,驚豔了家宴上的所有人。試想,如果人人都知道她精通舞技,那還會有這個場景嗎?
估計即使跳了,找刺的人也會說“大名鼎鼎的驚鴻舞,今日看來,也不過爾爾!”
因為心中有了期待,當期望值被架到了一定高度,想要達到這個高期待值就很難了。
換言之,如果沒有期待,甚至覺得這是一個高難度題目,她一定不能完成。在這種情形下,哪怕是甄嬛跳得十分普通,因為大眾的心理期待值低,效果也會意外變好。
藏拙,不是故意將自己變得蠢笨,而是狀態不明的情況下,有所保留,不將自己和盤托出。留下幾分保命,說不定就成了關鍵時刻的殺手鐧。
第三個處世哲學: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
都說好和壞只是一線之隔,其實朋友和敵人也是一線之隔。
之所以是朋友,是因為目標一致,想法大約相同,有著共同的志趣和愛好。
而所謂敵人,大半是因為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利益衝突。那種話不投機半句多的,算不上敵人,頂多就是兩個不相交圈子裡的陌生人。
曹琴默原是華妃的爪牙,因為只有跟著華妃,她才能撫養自己的女兒,照顧女兒。
但是,當她發現甄嬛能給她更為優厚的待遇,甚至讓她和女兒有更好的生活時,她倒戈了。
聚利而來,利盡則散。利益就是驅使者,決定著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是好是壞,就像那句“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在共同的利益面前,我們很容易目標一致,朝著一個方向,不是朋友,更勝朋友。
第四個處世哲學:槍打出頭鳥,不爭比能爭會爭有福氣多了。
不爭有時候就是爭,是爭的另外一種方式。
初初進宮時,甄嬛選擇隱匿,她韜光養晦,順利地避開了各路的明槍暗箭,保全了自己。
當各宮小主們想發設發討寵,承恩雨露時,甄嬛靜靜地收起光芒,默默地做著自己,用一雙冷靜的眼睛觀察著周圍的一切。
在敵暗我明的情況下,蟄伏是保存實力的最佳方式之一。
看似不爭,其實是避開鋒芒,換種方式,做更好的自己。只有自己做好準備,才有能力迎接那突如其來的幸運。
成熟的麥穗,更懂得低頭。聰明的人,懂得收斂和隱藏鋒芒。
老子在道德經裡說道:“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但凡成功者,都懂得不爭的好處,也能用不爭來獲取最大的利益。
不爭不是躺平,而是不去做出頭鳥,在嘈雜的生活中,保留一份平靜心,讓自己保持向上,努力前進的步伐,做更好的自己。
第五個處世哲學:但行好事,世間的陰差陽錯從未停歇。
四阿哥是一個不受寵,甚至都見不得皇帝面的皇子,這樣的皇子幾乎人人避之不及,因為不受寵,可能還會帶來晦氣。
這樣的身份背景,四阿哥並不氣餒,他明白自己的身份,那就做好自己分內的事,他謹守禮儀,恪守君臣之道。
正應了那句話,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這樣的四阿哥,慢慢地被甄嬛看到,被皇帝賞識,被重用。
世間的陰差陽錯從未停歇,我們不能把握的東西太多,所以,做好自己最為重要。
當積累夠了一定的因,自然會得到我們想要的果。
四阿哥能夠繼承大統,成為新的君王,這一切,也離不開他自己的努力和付出。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每一滴汗水都會有收穫,所有的努力都會有回報。
第六個處世哲學:很多事,既然周全不了別人,那就只能自己周全自己了。
沈眉莊在感情上起起落落,她的心緒波動是最大的。起初,她滿心都是皇帝,但是皇帝心裡裝了太多東西。
直到她發現,原來她要的愛和皇帝給的愛差距太大,皇帝並不是她的良人,明白了這個道理,她開始為自己周全。
轉身照料太后,侍奉太后,就是她為自己的周全。
人生總是有許許多多的不得已,我們無法左右別人,但是卻可以左右自己。為自己周全,讓自己活得更好,就是一種難得的周全。
第七個處世哲學:人可以狠,但必須有底線。
浣碧的身世決定她有太多的想要,她想要爭取,想要更多地得到。最瞭解浣碧的莫過於甄嬛,知妹莫若姐,更何況倆人一起長大。
甄嬛給浣碧的建議是:“可以狠,但必須有底線”。
狠,是對自己,也是對敵人。對自己狠,讓自己更有能力。
對敵人狠,讓別人投鼠忌器,不敢輕易對自己動手,下絆子。
但是,底線不能丟。
不能在狠的支配下,讓自己走火入魔,失去理智,更不能在鬥爭中,一味求狠,追求報復的快感。
甄嬛最不希望的就是浣碧有一天為了心裡的慾望,傷人傷己。
一個人的底線,就像樓房的根基,根基牢固,房子才會蓋得好,根基不穩,沒有根基,即使做得再多,也難以有所建樹。
孟子曰:“人有所不為,而後可以有為也。”
底線,是一個人心中最後的一道關卡,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守住心靈的淨土,方是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