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馬德曾寫過這麼一句話:
“我慢慢明白了我為什麼不快樂,因為我總是期待一個結果。
而小時候也是同一個我,用一下午的時間看螞蟻搬家,等石頭開花,小時候不期待結果,小時候哭笑都不打折。”
隨著人的年紀越大,經歷的事情越多,能在別人身上期待的事就越少。
因為越是年長你就越能明白,人與人之間,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交心的關係。
希望越大,失望就會越大
美國有一個叫斯托克代爾的海軍上將,被俘虜長達8年。
他回答道:“是那些太樂觀的人。”
他的回答讓所有人唏噓:
“他們總想著聖誕節可以被放出去了吧?
聖誕節沒被放出去;就想復活節可以被放出去,復活節沒被放出去;就又想著感恩節,而後又是聖誕節。
結果一個失望接著一個失望,他們逐漸喪失了信心,再加上生存環境的惡劣,於是,他們鬱鬱而終。”
這就是著名的斯托爾代爾悖論。
它告訴我們:千萬不要對某人和某事抱有過高期待。
因為希望越大,失望就會越大。
一旦你期望落空,那種巨大的落差感,就會給你造成極大的心理傷害,甚至會讓你萬劫不復。
活在別人的期待裡,是一場自我消耗
知乎上有這麼一個問題:“從小活在別人的期待裡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沒有屬於自己的叛逆期,很聽話很懂事,沒有自己,彷彿過了一個別人的人生。”
看到這個回答的時候,心被狠狠地觸動了一下。
相比於我想要什麼,活在他人期待裡的人,更渴望的是在別人做個完美的人。
所以會十分努力活成別人眼中的樣子。
但這種期待往往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痛苦,因為當一個人內心的渴望與別人的期待不一樣的時候,他就會極力忽視自己的感受去迎合別人,特別是在這個過程中迷失了自己,那對我們自己來說無疑就是一種消耗。
有時候被人期待是一種幸福,但如果這種期待演變成了無底線地迎合,那人生終將變得毫無意義。
《無聲告白》裡說: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人生出口,活出自己人生的期待,才是對自己人生最大的負責。
只期待少許,才能接近最高的幸福
蘇格拉底說過的一句話:
“只期待少許,才能接近最高的幸福。”
的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期待值和失望值是成正比的,期待值越高,失望值就越大。
只有學會降低自己的期待,你才能提升自己的幸福值。
當我們處在人生低谷時,有人幫助你要學會感恩,但不願意幫助你的人,也不要埋怨。
對待朋友,可以有適當的期待,但不要把希望都放在他人身上,否則,只會讓你看到最真實的人性。
人越長大越能明白,生活的困境、人生的困難,都需要自己來打破,而不是期待別人給予。
有時候,生活就是這樣:
當你一味地將期待放在別人那裡時,它總是不會讓你好過。
適當降低對別人的期待,反而可以找回自己的力量,牢牢的把人生掌握在自己手裡。
張小嫻書裡寫過這麼一句話:
“無論生活,工作友情還是愛情,我們要學習接受期待與現實之間的落差。”
人與人交往最重要的就是要活得舒服,想要達到舒服的生活狀態,是要學會降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