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河南省林州市一個單位在進行基建施工的時候從土裡挖出了一個瓷枕,當時的施工單位將瓷枕被送到當地文物部門的時候,專家推測它是北宋時期的器物,應該出土於一座宋代墓葬中。
可是文物部門派人趕到現場勘察的時候發現出土瓷枕的墓葬已經不復存在,只留下了這一個瓷枕。據考證這件瓷枕是宋代磁州窯燒造的,它代表了當時中國瓷枕製作的最高水平。雖說這只是一件民窯的器物,但是在上個世紀末卻被國家文物局評為了國家一級文物。
不僅是因為這是一件宋代磁州窯的精品,而且瓷枕上面的圖案講述的是中國古代一位勇將蘭陵王的傳奇故事,文物價值極高。
瓷枕是中國古人夏天睡覺時用的枕頭。雖然瓷枕是古人的日用品,但其文物價值卻一點也不低。“蘭陵王入陣圖”瓷枕長43.5釐米,高16.7釐米。收藏於河南省林州市文物局。
瓷枕四周有凸起的稜角,上面的圖案為白底黑彩瓷枕,瓷枕上的圖案是古人正在演出有關蘭陵王克敵制勝的雜劇。畫面上有人在伴奏,有的人頭戴面具,做出追逐武打等各種動作。
蘭陵王入陣圖與中國古代的一次著名戰役有關,而指揮這場戰役的將領之一就是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名將蘭陵王高肅。
蘭陵王高肅字長恭,他是北齊開國皇帝高洋的侄子。高肅生活的年代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南北朝從公元420年到公元589年,這一時期中國處於分裂狀態。由漢族人統治的南方政權和主要由少數民族統治的北方政權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
到了北朝末期,北方的戰爭主要發生在北齊和北周兩個國家之間,前後歷經數十年。公元564年的冬天,北齊重鎮洛陽被北周十萬大軍圍困,守城部隊已經斷絕糧草,形勢十分危急。如果洛陽城陷落的話將直接威脅到北齊政權的生存。
北齊的軍隊星夜兼程趕到洛陽城外衝向圍城的北周軍隊。將士們突破了北周軍隊的第一道防線後再也無力向前挺進了,眼看著北周攻城的部隊加強了攻勢,洛陽城的守軍已經開始絕望。
就在危急的關口,北齊軍隊的一位將領率領500名士兵衝向北周軍隊。這位將領身穿鎧甲手握兵器,在人群中格外醒目。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臉上帶著一個面目猙獰的面具,叫人看了不寒而慄。
這位將領驍勇異常,加上他臉上猙獰的面具給敵人帶來的心理震撼,北周的軍隊竟然攔不住他。這位勇將率領500名士兵在北周軍隊中殺出一條血路衝到洛陽城下。此時城內的守軍已成驚弓之鳥,見此情景,懷疑有詐,不敢貿然打開城門。他們要求帶兵的將軍摘下面具,露出他本來的面目。這位勇將當即把面具摘下,頓時城內守軍歡聲四起。因為戴面具的將領正是北齊大將蘭陵王高肅。
高肅因為面容長得俊美,在戰鬥中往往被敵人輕視。為了震懾敵人,高肅讓人打造了一副面目猙獰的面具。以後每次出戰他都戴上這副面具。
當守城的士兵們知道戴面具的將領是蘭陵王以後,他們打開城門和蘭陵王的人馬一起殺向敵陣。北周軍隊陣腳大亂,敗退而去。這一場戰役史稱芒山之戰。
戰役結束後,為慶祝勝利,讚頌蘭陵王的勇猛。北齊將士們根據芒山之戰的場景編成歌舞,取名《蘭陵王入陣曲》。
後來這一歌舞在民間廣為流傳,到了隋朝《蘭陵王入陣曲》進入隋朝宮廷。在唐代,以蘭陵王傳奇故事為題材的演出形式有很多,他們大多有曲有舞有戲。《蘭陵王入陣曲》甚至東傳日本,唐玄宗後此曲逐漸散佚,反而在東瀛卻得到了發揚光大,在日本雅樂中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直至1986年,我國才從日本重新迎回《蘭陵王入陣曲》。
蘭陵王的故事流傳了一千多年,在許多中國古代文獻中都有有關記載,但是實物資料卻很少。《蘭陵王入陣圖》瓷枕卻再現了古人演出芒山之戰雜劇時的場景,有很高的史料價值。這件《蘭陵王入陣圖》瓷枕讓人們在千年之後仍然能感受到中國宋代雜劇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