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個話題: " 為什麼現在年輕人社交恐懼症越來越嚴重? "突然意識到我們好像已經把 " 社恐 " 當成一個調侃,一種司空見慣的現象。可實際上, " 不想社交 " 映射出的一種心理是:我真的不想再去 " 伺候 " 別人的情緒。那些我把自己放在第一位的時刻,才是屬於我生活的解藥。前段時間經常熬夜加班,晚上十點多回家成了常態。好不容易等到週末想休息一下,一個來北京工作不久的朋友想來我家找我玩,因為很久沒見,所以沒好意思拒絕。那天,朋友從吃午飯開始嘴就沒停過,一直在跟我吐槽自己的工作。我從一開始給她提供安慰和建議,到後面只能說些 " 是嗎? " " 啊? " " 真的好討厭! " 這樣的糊弄話術。

朋友走了之後,天已經黑了,明明一天沒出門,我卻感覺到疲憊。我好像一直都是這樣,總是自然而然地成為周圍人的情緒垃圾桶。不管自己在做什麼,總是不由自主地想花費時間和精力去幫別人消化情緒。自己委屈的時候,卻很難從別人那裡得到有效安慰,最終還是要自我治癒。可是,人的能量是有限的,被傾倒進身體裡的負面情緒,不會自然而然地消失,而是會隨著時間推移不斷積壓。我也是很久之後才反應過來,自身難保的成年人,治癒了別人就難以治癒自己。其實,習慣性把自己的情緒往後放僅僅是一種表象,背後代表的是,我們潛意識裡認為自己的想法不重要。之前和朋友聊起 " 為什麼要來北京 " 這個話題,幾個人最有共鳴的答案是 " 自由 " 。因為學生時代讀哪所學校,學什麼專業,畢業後找什麼工作都會被父母干涉。

朋友上大學報志願時,被媽媽要求報金融,原因僅僅是媽媽認為這個專業好找工作,可以得到可觀的收入。畢業後,她通過考試入職了一家銀行,過上了媽媽以為的理想生活,但她卻說,那段日子大概是她人生中最黑暗壓抑的時刻。每天早上8點到銀行,一整天被鎖在櫃檯裡,晚上5點下班後,又要開會到8點,通勤還要3個小時,不僅個人生活被工作擠壓,還要承受這份不喜歡的工作帶來的低價值感。更令人難受的是,單位裡複雜的人際關係。每次工作上的交涉都像是一次小型的人際關係修羅場,生怕說錯哪句話,生怕被別人 " 穿小鞋 " 。28歲那年,她做了人生中最大膽的決定——辭職來北京。

來北京之後她才發現,那些能按照自己的節奏和喜好安排的時間,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小到今天吃什麼,穿什麼,做什麼,大到從事什麼工作,和什麼樣的人戀愛,要不要結婚……都可以完全由自己做主。其實忠於內心並不意味著製造一場大動干戈的改變,而是要意識到:我對這些事情,是有著決策權的。王菲曾在寫真集《Face to Face》裡寫過:" 要恍惚面對世界,筆直地面對自己。 "學著用旁觀者的視角描述自己,只有這樣才會看見自己真實的模樣和真正所需要的東西。現實中,我們習慣性地把注意力聚焦在別人身上。可是,停下來想想,那個最該被討好的人是自己才對。

因為那個永遠站在你這邊,永遠支持你的人,就是你自己。

活著的每一天都要告訴自己:我的想法很重要,我的喜怒哀樂很重要,我的每一個情緒都值得被看到。

盡全力愛自己,才有餘力愛別人,這是我們一生都需要去學習的功課。我們只需要,為自己的感受負責就好。
9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塔羅:心裡所想之人,當下對你的想法?當下對這段感情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