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前言

福柯與列斐伏爾均立足於政治色彩對資本主義社會空間進行批判性闡述,批判焦點是當時資本主義的矛盾聚焦點—-都市化。福柯理論的目的是企圖以空間的思維方式重新建構社會生活,闡釋權力關係、知識的譜系與空間的關聯。

總之,“異質空間”不僅存在於差異性和異質性的現實社會文化空間,也關注那些兼有現實性和虛幻性的虛幻空間,同時包含“體驗”和“想象”的空間及其文化實踐。儘管福柯將空間研究範疇侷限於權力之下,但這種空間多樣性的思考與列斐伏爾相同, 甚至比列斐伏爾更生活化,更契合社會時代空間的發展現狀。

受過嚴格知識薰陶的地理學家哈維來說,對空間的理解更為敏感,他一方面繼承了列斐伏爾的宏觀政治經濟視角,將空間理論與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強調空間與經濟相互影響和相互控制的關係,認為空間的支配權直接影響政治經濟的分佈態勢,直接影響社會的主導權,空間被捲入政治經濟的鬥爭焦點之中。

另一方面他擴寬空間研究的領域,將其與歷史和地理緊密結合起來,融入現實生活中,融入人群中,體現人文關懷姿態,這是他新的人文空間思維理論範式。他總結前人較重要的三種空間:絕對空間、相對空間和關係空間,“如果空間被我們視為絕對,那麼它就會成為某個‘物自體’獨立於物質而存在。

如此以來,它便獲得某種我們能以對現象進行區分或結構,相對空間觀則認為空間應被理解為物與物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的存在只是由於物體存在並相互關聯;第三種方式將空間看作相對的,我傾向於將其稱為關係空間---萊布尼茨所理解的那種空間,某一物體僅就其在自身中容納和表現與其他物體的關係而言,它才存在,在此意義上,空間被視為盛放於物體之中的存在。”

無論三種空間任何一種均有形而上的意義,在現代社會中,這些理論已無法迴應現實問題,進而他提出了要對“關係空間”重新審視,當然這裡“關係”不是萊布尼次所倡導之意,他嘗試論證空間是一種關係的聚合所,能度量各種真實世界的關係。哈維用一事例來解釋關係空間:他在一個坐滿聽眾的房間裡演講,“房間”將演講者與傾聽者聯繫在一起。在其中聽眾與演講者可以交流,聽眾與聽眾之間也可交流,而這些交流背後蘊含著個體的不同文化背景和知識結構,因此,正在演講的這個空間有著獨特的文化關係式,要理解這個空間,就必須對這些關係進行解讀。

可見,相異的關係構成了相異關係符號,各種符號有各自的語境,則出現獨特的關係空間。不同的語境又來自哪裡?是“現代性”這一始終貫穿其中的統一語境。那麼,哈維所指的“現代性”意蘊何在?這也是他空間理論的核心思想。哈維敏感地意識到要理解現代空間發生變化的原因、過程和結果,解剖當前的空間症候,必須將視角轉向“現代性”這一現實感,這樣不僅認識當前現代世界,進而可反觀各歷史發展階段的空間,同時將空間問題引入更為廣闊和深刻的境地,城市空間、建築空間、社會空間和生態空間均納入空間的思考範圍,空間研究進入一個更符合現實情境和倫理道德的形而下情境。

可藉此進一步全面詮釋其關係空間思想。他在圍繞“現代性”思考城市空間和建築空間時,他將視野投入到人們的生命、生存和生活問題。當他看到殖民者欺壓和剝削勞動者,其身心健康遭受極大的破壞時,他在認為要思考生活在一個怎樣的城市裡這樣問題時,先要思考我們究竟要做什麼樣的人?需要尋求怎樣的社會關係?與自然界如何相處?希望以怎樣方式來生活?”

這些反思體現對當時空間理論過渡強調經濟和政治空間的擔憂,體現對空間人文情懷思考,回答這一系列的疑問,需要將視角轉向人自身,轉向個體心理,將個體心理空間作為研究對象,從內心深處理解個體想做什麼樣的人,理解個體現有的社會關係和鍾愛的生活方式,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回答這些問題。

總之,哈維廣泛涉獵自然空間、城市空間、建築空間、資本空間和文化空間等多種空間,這些理論中更多融入了現代社會元素,可以說是將形而上的空間研究範式轉向形而下,使“空間”注入社會和人的氣息,從而促進空間研究生活化。

與哈唯一樣,蘇賈也是立足於地理學視角研究空間,但其研究嘗試從美學、政治、全球化、經濟等角度闡述空間的多維屬性,嘗試將各種文化因素集合起來,重新思考空間、時間和社會存在的辯證關係,將空間作為文本的意義系統和指涉系統,研究其如何表達意識形態、民族和國家關係,因此,他強調空間本身是一個既定的脈絡,只具有一種抽象意義。

但是空間因具有空間性,所以會出現社會空間、物質空間和心理空間之分,三者之間在闡釋時彼此相互關係,是社會空間和時間、地理與歷史之間關係的假設。蘇賈筆下的心理空間是服務於社會空間,因為包含感覺信息再次以符號、認知圖式或觀念等呈現時的心理空間,是為了塑造社會生活而扮演的角色,其目的在於社會生產。他在列斐伏爾空間三元辯證法的基礎上所提到的“第三空間”。

第一空間對應列斐伏爾所說的空間實踐,是物質化的空間,側重於客觀性和物質性,可直接把握或度量事物和活動的絕對位置和相對位置,體現空間的形式科學。因外界環境已提供詳細的實物特徵,只需觀察,探索是什麼即可。第二空間對應於列斐伏爾的空間表徵,蘇賈將話語建構體系下的精神性空間活動歸於其下,賦予精神極大的權力,因空間的抽象性,則對空間的本質辯論都在其中探討。

第三空間類似福柯的“異質空間”,既是生活空間又是想象空間,具有無限開放性。“蘇賈的第三空間從目的性來看是個真實具有實驗性質並且很靈活的術語。它旨在揭示真正不停地轉換和改變的觀念、事件、現象和意義等社會環境。”這一新的空間概念提出,有利於重新審視社會、歷史和空間的共時性及複雜性問題。

雖然蘇賈以都市空間為切入點研究城市,但他探討都市空間與個體認同的關係,研究都市空間是如何影響人格和心理,反之,個體又是如何感受空間並組織自己內在的意義經驗對外界進行反應,進而不斷建構內在的意義空間,此時空間已經轉向人的思想活動重要認知場域,他的研究關注點已經從外在空間走進了內在的心理空間。

關於“第三空間”概念,列斐伏爾、福柯和蘇賈都提出,即有相同之處,但理論範疇和外延又不盡相同。為什麼稱為“第三空間”?這裡的數字“三”實有所指。前兩個空間是從傳統哲學中總結而來,分別指的是空間作為容器的絕對空間和作為屬性的相對空間,這兩種“非此即彼”的空間認識處於形而上的處境,如何體現“即又”這一辯證思路,列斐伏爾的三元辯證法有所體現,哈維的三種空間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福柯的異質空間也有相同意義。他們嘗試藉助第三空間表達自己空間思想的核心,在這裡不對相關理論詳實解釋,只對部分與心理空間相關的理論進行說明。

第三空間相同點其一,他們的總目的是一致的,均立足於時代發展視角,對時代政治、經濟和文化現狀反思和質疑,藉助“第三空間”嘗試作為一種後現代政治和文化理論與實踐,提出邊緣對中心的解構思路,整合全球文化、意識形態的衝突等多元化的話語場,激發人們以多元化方式思考空間的意義。

其二,從內容來說包羅萬象,不僅有物質性、社會性、權力性等,也有心理性、創造性和精神性。其三,從性質來說,空間及其內容具有一種亦此亦彼特點,又時刻處於動態變化的開放性中,是對以往論述空間的解構和重構。

結語

三者不同之處在於,列斐伏爾強調空間內容的差異性,不再是非此即彼,永遠也不會,則引入第三項,強調“他者的空間”。福柯更加強調空間中的人,因為要實現空間內的平衡,人在其中起重要作用,即“他者”所具有的知識、權力和慾望等。蘇賈強調空間的性質,如沒有秩序,不守規矩,變化多端,引導人們以一種新的方式思考不斷變化的社會背景。

8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滕聖激活了曼聯的金童,三場比賽3球2狀態爆棚,難怪他不服氣CR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