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薦語:
在日常的練習中,我也會被體式卡住,但我的心有點大,就那麼佛系地過去了,我會理解為是身體還沒準備好。畢畢則不同,她從一位瑜伽練習者和老師的角度剖析了這個問題,有趣。
最近這一個多月的練習中一直在與一些卡住的體式相處,比如綁睡龜,比如kapo,比如不夠穩定的上下輪和手抓腳。最近在教室裡也剛好在不斷觀察小夥伴們卡住的體式,然後幫大家在前面的體式中尋找被忽略的細節去加強練習。
這個過程非常有趣,讓我更細緻的審視了自己的練習和更精確的觀察了大家的練習,然後發現我們常常以為是無意識,其實是有意的忽略了那些真正卡住我們的地方。
比如之前練習上下輪時,因為腰椎的擠壓感,所以常常在最後一刻藉助一點慣性匆匆的起輪,在下輪下到一半的時候又匆匆的落了下去。然而,這“匆匆”正是我卡住的原因。因為匆匆,起輪時並沒有找到腳深深向下紮根的力便起了,當嘗試去找那個力的時候,剛開始會覺得好累好累,然而正因為我之前逃避了這個“好累”,所以一直無法穩定無痛的起輪。
也因為匆匆,下輪時沒有好好的多掛一會兒,我恐懼掛在那裡會加劇腰椎的擠壓與疼痛,然而真的嘗試掛住的時候,胸腔繼續隨著呼吸延展,髖繼續隨著呼吸向前,大腿很累很累,而不是腰椎很疼很疼。正是因為這個“恐懼”,所以一直無法穩定無痛的下輪。當我最近在不斷打破“好累”與“恐懼”時,上下輪也終於進步了。
Kapo也是如此,因為“恐懼”,身體前側還沒有得到充分的延展便落了下去,由於延展不夠又導致了腰椎的擠壓,並且因為“恐懼”和“耐心”的不足,手似乎永遠無法抓住腳跟就放棄了。然而,當最近在練習中試著打破這“恐懼”時,才發現原來在落下去之前,胸腔還有那麼那麼多的空間需要我掛在那裡好好呼吸慢慢打開,也才發現髖前側竟然有那麼那麼大的力量可以讓身體穩穩的無痛的掛住,然後在空中去抓到腳跟。
這些體驗,都是在我打破“恐懼”“好累”和“耐心不足”之前無法想象的。
手抓腳也是這樣,當上下輪和kapo略微進步之後,內心覺得身體有更好的打開,對手抓腳的恐懼也減弱了,心放鬆了,身體的空間似乎隨之出來了。然而當自覺這一天的身體狀態不是最佳時,心變緊了,手抓腳也再次變得笨拙和吃力了。其實卡住我的也許並不是我以為的那一天的身體狀態,而是那些堵在我身體裡的“緊張”“擔心”“恐懼”......
我想例子已經很足夠了,小夥伴們的練習也是如此,每個人卡住的體式並不同,每個人“有意”去忽略的那個點也各不相同,但大體逃不過“好累”“恐懼”“擔憂”“耐心不足”這些內心戲。
甚至我們有時會有點自我欺騙,以為自己放下了這些去加強了練習,然而事實上並沒有。比如我的睡龜,最近會在綁之前做很多開髖的練習,然而還是綁不上,直到這兩天在體式中感受到腿外側有個位置快要接近抽筋的強烈拉伸感時,才意識到這裡才是我需要努力的方向。不是在開髖的體式中堅持十幾二十個呼吸就可以了,而是要在那個真的對的位置去堅持,放下內心的對抗,耐心的去堅持,慢慢打開那個限制。
在體式中卡住的時候,我們常常以為卡住的是身體的能力,卻往往忽略了這部分身體能力沒被開發其背後的心理與情緒原因。一如我們在生活中卡住的時候,常常以為卡住我們的是眼前可以看得見的一些表層的原因,卻忽略了背後我們為自己設立的無形的框架與圍欄。
所以,體式中卡住我們的究竟是什麼?
所以,生活中卡住我們的究竟是什麼?
也許這兩個問題的答案並不是那個表層的“顯而易見”,而是背後那個“有意”被我們忽略的原因。
也許,是時候面對真相了:)
也許,是時候打破這些“卡住”了。
Namaste.
#瑜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