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打卡挑戰局#

「第二杯半價」商業1.0版

  日常生活中,街面上經常會有商家打出「第二杯半價」的廣告,或臨時性促銷手段,或常規性營銷策略。

  其實目的很簡單,於商家而言有兩種好處:1、增加店內的營收;2、帶來更多的人流量。

  於消費者而言有兩種影響:1、選擇影響,更願意把注意力放在有活動的產品上;2、消費影響,受價格的驅動多過於對價值的認同。

  「第二杯半價」商業1.0版的第一種應用場景是這樣的:某一天,你和朋友在外面碰面,於是想找個地方坐坐,正好有個咖啡館,那裡有款美式咖啡「第二杯半價」。你們心照不宣點了美式咖啡,因為主要目的是有個地方聊天。

  在這個應用場景裡面,「第二杯半價」的營銷手段很成功,雙方都對此比較滿意。

  實質上,這個時候消費者的心裡意圖是有舒適的空間可以供其和朋友敘舊,因而喝什麼反而並不重要。

  如果過段時間你去再問那天你們倆喝了什麼,多半人可能會忘記,但是你多半會記得你們那天聊了什麼。

  第二種情況的應用場景:

  有一次我和人約在了咖啡館談事情,我的身份是客戶。有趣的是,那業務員比我早先到了咖啡館,並且自做主張得點了「第二杯半價」的美式咖啡。

  我看到桌上的兩杯一模一樣的美式咖啡,自然明白了一切。

  坦白講,這樣的商務方式是犯忌諱的。你可以不點,但也不要替客戶自作主張。

  從「錨定效應」來講,這個業務員留給我的第一印象就並不好,這個很大程度上讓我對他的決策產生偏見,從而對他的方案評價也偏低。

  顯然,第二種應用場景,「第二杯半價」的營銷手段雖然賣出了產品,但是消費者一度對產品的好感度變差。

  第三種情況的應用場景:

  我一個人閒暇無聊,想在咖啡館裡麵點杯咖啡看看書。

  這個時候問題來了,由於呆的時間長,我想點杯划算點的咖啡。第二杯半價的咖啡雖然誘惑力很大,但是我一個人喝不完,顯得很浪費。

  而且總價算起來,雖然第二杯半價了,但比其它產品兩杯的總價差不了多少。

  這時候,「第二杯半價」定價策略的弊端顯現了出來。

  因而,我選擇其它產品的幾率要大於選擇「第二杯半價」的產品。

  第三種應用場景實質上表明「第二杯半價」在客群上的選擇,對於單身的個人並不友好。

「第二杯半價」定價機制背後有什麼秘密?

  首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樣的產品適合拿來當「第二杯半價」?

  答案也很簡單:熱銷的且利潤空間大的。

  這裡面的邏輯很簡單:

  1、冷門產品買的人少,基數太小起到的營銷效果自然跟不上,不然也不會叫冷門產品了。

  2、高端產品因自身身段地位和價格優勢已經鎖定了相應的客群,如「第二杯半價」自然自損身價,沒法肩負起逼格,不能裝X的產品還是好產品嗎?

  3、熱銷產品但是利潤空間小的話,「第二杯半價」鐵定會虧本,商家不可能無緣無故去做慈善。

  4、特效產品且利潤空間大的,才能起到1+1>1的效果,比如商家說的,第二杯是走量,並不賺錢。

  事實上,問題真得如此簡單?

  我們再來看一個問題:第二杯真得會無利潤可言甚至是虧本嗎?

  以前我也是如此實誠得相信事實就是這樣的,直到後面我才明白是我太天真了。

  商業行為中你說他「不賺錢」,你這是在侮辱他這個「職業」。因為賺錢才符合商業邏輯,這一點你可以大膽相信,虧本的生意肯定不長久。

  商家其實很聰明,因為他在選品的時候就已經規避了這個問題:熱銷且利潤高。

  如果熱銷,但利潤沒達到心理價位怎麼辦?

  老套路,提高單品售價。

  同時,我們這裡有一個誤區:

  假設一杯飲品的平均成本是14元,那麼,兩杯飲品的成本是28元,對嗎?

  如果把這個問題當成一道數學題,顯然是正確的。但是生活顯然並不是數學題,這是一個很常見的「歸類謬誤」。

  原因很簡單,因為製作成本並不只有單純的原料成本,還包括時間成本、人工成本、店鋪成本等等的均攤,單純的數字疊加是沒法體現產品的真實成本。

  比如,單獨製作一杯飲品的時間需要一分鐘,我們會認為製作兩杯飲品的時間需要兩分鐘,實際上,我們可以一起製作。

  這個也是小杯、中杯、大杯的原理,大杯的份量等同於兩杯小杯,但是製作大杯的時間絕不會等同於製作兩杯小杯時間之和。

  同理,大杯的定價也絕不會等於兩杯小杯之和。

  於消費者而言,會在心理上覺得佔了便宜,用大杯的價格買了兩杯小杯,剩了中間的差價。

  「第二杯半價」就是這種套路的升級版,讓錯覺主導我們的決策,因為這筆賬怎麼算都是自己佔便宜了。

「第二杯半價」商業2.0版

  「第二杯半價」商業1.0版顯然放棄了單身客群的心理需求,但依然有聰明的商家意識到了這一點。

  於是,「第二杯半價」商業2.0版便出現了,套路更隱秘了些:

  第二杯可以存儲,以供下次來取。

  這並不是我猜想,因為在7-11已經在用「第二杯半價」的2.0營銷模式了。

  應用場景是:

  如果你來店消費,買了這個「第二杯半價」產品,你可以把第二杯權利寄存。商家會給你小票上蓋個章,等你第二次來店裡時可以拿著蓋章的小票來取你的第二杯。

  其實這個2.0營銷模式,還有個隱藏應用場景:

  你來店裡取這第二杯飲品,正好還想吃點什麼,於是再買了一個三明治。

  看到沒有,這個才是商家的真正目的,雖然它沒有說,但是你產生這種意識的幾率很高。

  2.0營銷模式的邏輯點在於:

  1、降低消費者的心理壓力,因為1.0營銷模式有點「逼迫」的意思。消費者可能並不反感「第二杯半價」,但是一次喝兩杯確實喝不下。

  2、並沒有陷入充值卡那種「目的感」很強的模式,門檻只是多一杯飲品的錢,而且還是半價的,這是極低的門檻。消費者不會產生「充值卡」那種過多的心理焦慮,這是舒適的心理狀態。

  3、「沉沒成本」心理因素影響,既然來到門店了,反正也要買三明治,不如就在這裡買算了,不然就浪費來這裡的時間了,觸發原理源於人追求價值平衡的心理狀態。

  4、商家將第二杯的盈利點均攤在其它產品上,即第二杯的目的是為了引流,這效果遠比硬廣要好很多。

10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孩子也有拖延症,父母不要“催催催”!父母做3點,讓孩子遠離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