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波若波羅蜜多心經》當中的“心”,是指核心、中心的意思,有精華中的最精華的含義,並非是指一個人的內心或者心理的“心”。然而,心經中確實也包含著一些心理學的含義,如果的心經和心理學之間,找到一點相關聯的地方,那麼,整個心理學可以算一滴水的話,那麼,心經就是汪洋大海,也可以說,心經是一門“超心理學”。

本文介紹認知心經心理學中“空性”、“無我”、“慈悲”和“因果”這四者的關係。

空性,之前我們講,萬事萬物、任何現象都是空性的,都具備四個特點:

1、依因緣而生;

2、依靠因緣存在,不能獨立存在;

3、存在的過程當中沒有自性,沒有固定不變的屬性,而是無常變化的;

4、顯現,但並不具備實質。

引用《中論》一句偈頌就是: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

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義。

所有的萬事萬物,所有的現象,所有的人、事物,我們看得到、想得到的,其實都具備這四個特點,都是因緣所生的,都是空性的,這是空性的認知。

“無我”也是空性的認知的一部分,作為人的主觀上的主體,或者叫生命體的空性的特徵,我們概括為“無我”也叫“人無我”。

還有一種“無我”叫“法無我”,就是情器世界、外在世界的空性的特徵,我們概括為“法無我”。

“無我”通常是這兩種意思,我們通常說“無我”的時候,是指“人無我”。

當然所說的“無我”並不是沒有“我”,並不是我不存在,這是一種很低劣的、愚蠢的、自以為是的說法和理解。

一種相反的理解,認為有我,我存在,甚至有些哲學的上的觀念,有些哲學語句,比如說“我思故我在”,我思考所以我存在,還有“我覺得”,我就是存在的,現在,我活生生的在看手機視頻的,這個我就是我呀!活生生的,沒錯,這是承認的,任何人沒法否認的此時“我”的存在。

但是所說的“無我”的意思,首先也是承認這種意義上的有一個我,有我,這一點是承認的,但是,承認之後還會有一個前提,“我”不能脫離因緣,作為生命體的“我”是依因緣而生的。

就是說,有父、有母、有成熟有各方面的因緣,比如要懷胎,要經過分娩出生,“我”才來到的這個世界,這是依因緣而生的。

同時也是依因緣而存在的,也是無常變化的,今天的我和明天的我,實際上並不一樣。“我”在每時每刻在變化的,在呼吸、長大、或者衰老,在新陳代謝、一定是時刻在變化的。

再比如說,遇到了不高興的、不隨心願的事情,你會不高興。遇到打擊,遇到負面的東西,你會痛苦,痛苦的也是“我”,高興的也是這個“我”。到底哪一個是“我”?有沒有一個真正的、固定的、不變的我存在。

“我”是變化的,“我”是無常的。這就是空性的一種表現,這種“無我”的認知,實際上也是“我”的空性的屬性。從本質上來講,“無我”和“空性”是近乎相等的。

下面說慈悲。認知到了“無我”和“空性”,很多人會有一種感覺,看到文字之後,就會感覺有點可怕,“無我”,沒有“我”了,好像一種恐懼的情緒就會產生。

實際上認知到“無我”和“空性”,是一件很大的、很積極的事情。

我們來看一些已經證悟“空性”,已經證得“無我”境界,在無我和空性方面做得非常好的一些前輩、一些老師、一些大德們的例子。

比如南懷瑾老師,他是公認的,在儒釋道三方面都有巨大成就的人,在佛法方面肯定是證悟空性的。他在證悟空性之後,他的後半生是過得非常非常精彩的,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一生都在講課,在教書育人,成立學校,影響力非常大,幫助了無數的人,他的慈悲,他的能力是舉世公認的。

我也曾經見到過其一些證悟了空性和無我境界的大德,他們在公開講課的時候,在提起自己的老師,提起自己以前的老師對他如何關愛的時候,甚至會失聲痛哭,這說明他證悟“空性”之後,也會情感非常豐富,甚至比正常人還要豐富,還要積極,會更積極地投入到有意義的事情當中去,這是證悟“無我”和“空性”之後的境界。

我曾親身接觸過幾位公認的高僧大德,肯定是瞭解“空性”或者正得“無我”境界的人,他們給我的感覺是,對別人特別好,對於自己特別忽略,甚至對別人比對自己還要好,心裡考慮的都是別人的利益,大眾的事情,而很少考慮到自己,但是他們自己卻感到非常的幸福、有意義。這就是證悟之後的風範,這是一種很偉大的表現。

這是我個人的觀察,大家都可以去了解。

像以前的前輩的高僧大德,他們都是證得了“無我”和“空性”的,瞭解他們的世界,就會了解,證得“無我”“空性”之後,不是恐懼的事情,而是很幸福,很偉大的事情。

因果的概念,因緣在成熟之後,會變成果,這是規律。比如說努力就會有努力的結果,懈怠就有懈怠的結果,種子在因緣和合時會發發芽、成長、結果,萬事萬物都有因果規律,這是自然的規律。

但是,和前面的“空性”和“無我”是不是有一些矛盾呢?其實,不但沒有矛盾,而且 ,基本上就是一回事。

心經裡當中有一句話,叫“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既是空,空即是色”,我們可以套用這句話,可以說“因果既是空性,空性即是因果”。

可以說是一個事物的“一體兩面”,就像硬幣的正面和反面一樣,正面是“空性”反面肯定是“因果”,它們是一體的。

因為有因有果,所以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都是依賴因緣的,所以是空性的;而因為是空性的本質,無自性,無常,所以才會產生變化,即因變成果的各種變化。也可以說,沒有空性就沒有因果,如是不成立因果規律,就無法成立空性。

這種理解並不是我說的,這是我學習前輩大德開示的。

還有一句話叫“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又是怎麼回事兒?跟剛才的解釋是不是相反了?

其實不是,“萬法皆空”是完全正確的,前面我們說的“空性”,就是所有的事物,所有的現象都是“空性”的,這叫萬法皆空。

“因果不空”也就是說萬事萬物都是有因有果的,都是由於因緣才成立的,因緣所生的,有因必然有果,這叫“因果不空”。

這兩句話並不是前面否定後面,或者後面否定了前面,而是兩者同時成立,並非相互否定,而是相互印證的,這樣解釋是正確的解釋。

並不是“說萬法皆空,只有因果不空”,這是錯誤的理解,“萬法皆空,即是因果不空”,這樣理解就對了。

因是空的,果也空的,因果不空中的“空”,不是空性的“空”的意思,是“不會落空”的意思。

“空性”、“無我”、“慈悲”和“因果”這四者之間,沒有任何矛盾,理解了“空性”、“無我”,人就會變得更加智慧而慈悲,也知道按自然和因果的規律,坦然的面對生活。

8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自私”一點的女生,才能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