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兩者的區別在於強調的觀點不同,經典精神分析流派主要是借用心理學來分析,而客體關係論更強調母嬰關係。

經典精神分析利用的是自由聯想,更多的是使用心理學理論進行解析,與諮詢者有一定的距離,甚至不會去觀察諮詢者,經典精分主要是做詮釋,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把你的問題映襯出來,讓你看清楚自己的症狀是什麼,再給你進行專業的詮釋,所以來訪者和諮詢師之間的關係是來訪者提供自己的情況,資料,而諮詢師要做的是整合,給出精神分析的專業詮釋和反饋。

而到了克萊因的客體關係理論中就比較強調母嬰關係,人和人的關係,強調人際關係其實就是人早期和自己母親關係的遷移和發展,討論人在早期時有哪些沒有被滿足的情節和固著,以及有哪些關係當中存在太過於適應和熟悉,所以限制了你不能向外發展和擴張,形成了你固定的,熟悉的,舒適的,互動模式。

精神分析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意識可分為三個層次:意識,即能被個體察覺的心理活動;前意識,即經過努力可以進入意識層面的主觀體驗;潛意識,即無法被個體主觀意識所覺察的心理活動。

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諮詢與治療非常重視個體過去的生活經歷,認為被埋藏在潛意識中的童年經歷的創傷性事件是心理異常的根源。

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諮詢與治療力求通過自由聯想、釋夢、移情與阻抗的處理等技術,幫助來訪者瞭解其症狀的潛意識根源,使其察覺癥結所在,促進潛意識衝突的意識化,進而通過與治療者的移情及對移情的領悟與修通緩解症狀、修正與完善人格。

客體關係理論:

關注生命的前三年——在分析理論中相當於俄狄浦斯前期——並且強調嬰兒從母嬰關係的體驗中發展出來的心理結構。

內在客體是心理結構的一個部分,它形成於個人在早年生活中對重要照顧者的體驗,在人格中就記錄為那段早期關係留下的蹤跡。

外在客體是指關係中的重要他人。它可以是指早期的重要他人或現在的重要他人。它與內在客體有關聯,因為內在客體是基於與原始外在客體之間的體驗,並通過現在對外在客體的選擇而得以實現,內在客體也會通過它與現在的外在客體之間的關係而得到修改。

客體關係理論主張人類行為的動力源自尋求客體。客體關係理論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論框架中探討人際關係,更強調環境的影響。認為真正影響一個人精神發展過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嬰兒與父母的關係。

此理論探討的是嬰兒與母親的關係如何影響個體的精神結構以及個體如何成長起來,將人格發展的重心從俄底普斯情結轉移到從出生到3歲的俄狄浦斯前期的衝突之上。

8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KPL:LGD大鵝打EDGM,還有機會嗎?estar對陣WB,過程比結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