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醫師:簡單理解就是觀察所有手術切除的“肉肉”,通過顯微鏡下的觀察,給出疾病的診斷。
病理診斷:屬於醫學診斷中的“金標準”。不能等同於化驗或檢測,它具有一定的準確度,在腫瘤的診斷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病理報告:一張A4報告單,上面寫著手術標本的名稱及專業的病理診斷,確切的說,病理報告是給臨床醫師看的,臨床醫師根據病理診斷,再結合患者具體情況、其他檢查結果(包括驗血、B超、影像等),綜合所有信息,做出治療決策和方案。
問題一:既然已經切除了的“肉肉”,就說明它已經“沒有用”了,還仔細檢查它幹嘛?
回答:首先,任何臨床症狀和表現,都不能完全或者絕對的代表某種疾病,通過顯微鏡下對病變組織的仔細觀察,才能確定到底屬於什麼疾病,尤其是腫瘤,顯微鏡下的分類和診斷,直接關係到後續的治療方案和藥物選擇。
其次,手術後的病理檢查也是對手術前病變程度和性質判斷的一種檢驗,驗證術前對疾病的判斷是否準確,治療是否得當。如果有出入,還有繼續治療和補救的機會。
再次,醫學是個複雜的系統,人類目前還不能完全瞭解各種疾病的發生機制,發展趨勢和轉歸,因此,術後病檢也是人類對各類疾病繼續探索的研究。
問題二:為什麼我們平時見不到病理醫師,甚至沒有聽說過呢?
回答:病理醫師在醫院充當“終端機”的角色,所有的診療結束後,甚至患者出院了,病理檢查結果才出來,病理醫師被業內稱作“醫生的醫生”,說白了,是給臨床醫師做出病理診斷,來輔助臨床醫生的醫生。患者一般從入院到出院,都是見不到也接觸不到病理醫師的,所有沒有聽說過也很正常。
問題三:病理診斷對患者有什麼影響?
回答:病理診斷很多時候是在驗證臨床醫師的診斷,大部分情況下,二者結果一致,患者治療後出院,不需要後續特殊的處理。但是,也有很多特殊的疾病,需要病理醫師做出準確的判斷,通過病理報告,告知臨床醫師,該患者可能存在局部復發或者轉移等風險,需要嚴密關注和定期複查來確保安全。可能大部分人都不太理解有很多疾病,不是簡單的分“良”和“惡”的,它們處於“灰色地帶”,屬於"非良也非惡"的狀態,沒錯,就是這麼“可惡”,它們或許會復發,或許會轉移,但它不致命,就是失去限制的生長,你無法去預測到它後面會怎麼樣。這類疾病是臨床醫師和病理醫師最頭疼的問題,也是患者心理負擔很重但又沒轍的“討厭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