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親密關係中,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
對方在朋友面前,是一個和善的,有禮貌的人;但在你面前,就將他最暴躁,最醜的一面展現了出來。
在外界的評價中,他的理智的,睿智的,威嚴的;但在你面前,他卻一股腦兒把所有的負面情緒,全都轉移到你身上。
他人眼中的自己和你眼中的他,是不一樣的;他是真實的,也是虛偽的。
這些人,可能是:父母,子女,愛人,朋友。
為什麼越是親密的人,就越容易傷害你?
-01
越親密,安全感越高
心理學家在研究中發現:
當人在面對陌生人的時候,表現得十分理智、剋制,並且儘可能地釋放自己的善意和尊重。
而在面對親密的人,他們則會變得放鬆下來,展現出內心最真實的一面。
或醜陋,或幼稚,或暴躁,或焦慮,或極端等等。
這是為什麼呢?
在親密關係裡,對方值得你信任,讓你充滿安全感。
你絲毫不擔心對方會離開你,即便你表現得十分糟糕。
為什麼子女總是對父母歇斯底里?
因為子女不擔心父母會離開自己。
為什麼愛人之間,無法容忍對方的一點兒錯誤?
因為我們有足夠的安全感和期待,不擔心對方因為這點兒“小事”離開自己。
比如:
跟同事、朋友約會的時候,對方遲到了,你不那麼生氣。
而跟戀人出去約會的時候,對方遲到,你就無法容忍。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這也是因為我們對“親密的人”期待更高,要求更高。
在不成熟的年齡,子女總是希望父母是無所不能的,希望父母能滿足自己的一切要求。
當父母沒有做到,子女就會憤怒,歇斯底里。
愛人相處時,我們總是將對方想象成“完美無瑕”的樣子,一旦對方表現出一些缺點,就會讓我們失望,產生消極的情緒,忍不住對伴侶發脾氣。
這讓我想到了李敖和胡因夢的一個小插曲:
李敖下班回家後,推開衛生間的門,發現因為便秘而憋得臉通紅的胡因夢。
那一刻,胡因夢在李敖心中的女神形象,完美無瑕的樣子,徹底崩塌。
李敖後來直言:“同一個屋簷下,沒有完美的人”。
越是相愛,期待也就越高。
而期待越高,也就容易將壞情緒發洩在愛人身上。
-02
關係越親密,越會過度解讀
舉個例子:
你今天忙碌了一整天,加班到很晚才回去。
回到家裡,你只想躺在沙發上休息一會兒,高負荷的工作讓你疲憊不堪。
可你的這種行為,在愛人眼中就變成了:
“你敷衍我,你對我冷淡,你竟然不理我”。
你就很委屈啊。
“我真的很累,我只是想休息一會兒”。
對方寸步不讓:
“胡說,你就是不愛我了”。
這道題無解。
正因為是親密的人,所以我們才會過度在乎對方的行為,並且解讀對方的心思。
可越是過度解讀,就越容易製造誤會出來。
既然他想要休息,他工作壓力大,那就讓他去休息;
既然他處於情緒低谷期,那就不要打擾他,讓他自己消化負面情緒。
等如果對方願意跟你說的話,根本就不需要等你主動去問。
就像男人的“情緒洞穴期”,女人的“情緒波動期”。
不要過度解讀,是親密關係相處時的一個必要手段。
-03
愛的另一面,其實是“掌控”
心理學上認為:
人在愛這件事上,是自私的,不理智的。
父母對子女的愛,缺少分寸感,就會變成掌控欲。
溺愛,掌控,極端,最終變得畸形。
當父母對子女的愛過分熱烈,就越容易掌控子女的人生,試圖將子女打造成自己想象中的樣子,哪怕是個“傀儡”。
從學業到事業,從戀愛到婚姻,從生子到生活,樣樣都要干涉子女。
在愛人相處時:
試圖將對方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心,生怕對方逃走;
恨不得時時刻刻要對方向你彙報行蹤,彙報他一天都做了什麼事情;
希望對方能無條件地服從你的要求和意見,滿足你的任何需求。
這樣的愛,是極端的,狹隘的,不健全的。
一旦對方沒有按照你的要求去做,你就變得暴躁,焦慮。
即使對方是真的對你好,但在他違揹你意願的那一刻,他所有的好也都消失了。
關係越親密的人,越是會打著“愛你”的名義,去做一些傷害你的事情。
殊不知,這樣的愛壓抑得讓人喘不過氣。
今日話題:
在親密關係中,你是否感覺自己“被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