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媽媽!我不要爸爸給我講故事了!”我剛洗完澡,女兒就過來告狀。
“你以前不是很喜歡爸爸給你講故事嗎?”我用毛巾擦了擦溼漉漉的頭髮問。
“我再也不要爸爸給我講故事了。我本來想聽真假美猴王的故事,可是爸爸非要給我講大鬧天宮。”女兒委屈地說道。
“這個真假美猴王的故事我都給你講了八百遍了,我都講膩了,你還要聽,也該換個故事聽聽了,西遊記裡有那麼多故事,你什麼時候能聽完呢?”爸爸在一旁表示很無奈。
“我就是要聽真假美猴王!”女兒倔強地說道。
我看他們倆僵持不下,就來到和事佬:“那等媽媽吹乾頭髮給你講真假美猴王的故事吧!”
女兒聽後,乖乖地拿著故事書站在旁邊等我吹乾頭髮。在我給她講完故事後,心滿意足地睡著了。
老公覺得既然家裡買了這麼多本故事書,孩子就應該雨露均霑,每本都看看,這樣才能增加閱讀量,閱讀量上去了,詞彙量自然也會跟著上去。總是看同一本書,每天翻來覆去說的都是那幾句話,不利於學習語言。
可能也有不少家長跟我老公想法一樣,但是我覺得孩子喜歡重複看一本故事書是好事,且聽我細細說來。
為什麼孩子喜歡重複看一本故事書?
1.重複是為了有安全感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常同行為”。
如果孩子總是不厭其煩地做同一件事,那就說明他正處在“常同行為期”,這是一件好事。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對這個未知的世界充滿了好奇,但每樣事物對於他們來說都是第一次遇到,這些不確定因素隨之也會讓孩子產生不安全的感覺。
重複聽故事時,孩子常常興奮地期待著他心儀橋段的出現。這種對故事情節的預知,會讓孩子獲得內心的確定感、價值觀和掌控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安全感。
2.重複是孩子的學習方式
江蘇大學的研究人員們曾利用眼動儀對學前兒童的重複閱讀行為進行了專門的研究,他們想探究:孩子們在重複閱讀的時候到底在讀什麼?
結果顯示:第1遍、第2遍,孩子們在讀與故事主線相關的圖畫;第3遍、第4遍,孩子們開始關注畫面的細節;到了第5遍,有些孩子忍不住開始發表自己的感想了,而有的孩子則開始關注文字。
由此可見,每次閱讀的時候,孩子們都給自己安排了不同的任務,感受到許多新鮮的發現!
英國薩塞克斯大學(Sussex University)也進行過一項關於“重複閱讀”的研究。
對3歲孩子做對比分析,一些孩子讀幾次相同的故事,另一些孩子讀不同的故事,結果發現,獲得更多詞彙的孩子是那些反覆聽相同故事的孩子。
反覆聽故事也有助於發現規律,建立大腦神經連接,提升記憶力和理解力。
露西·米歇爾曾在《此時此地》一書中寫道:“只有成年人的雙眼才發現熟悉的東西沒意思。只有當孩子們完全熟悉了平常的事物,才能發現那些不尋常的有趣東西”
如何讓重複變得更有趣
孩子喜歡反反覆覆聽同一個故事,家長卻覺得講同一個故事太無聊,有時候心煩起來容易像我老公那樣,不願意繼續給孩子講故事了,這樣就失去了親子閱讀的樂趣,那麼怎樣才能讓家長和孩子都能從重複中獲得的樂趣呢?
1.故意講錯或講漏故事情節
給孩子重複講過故事的家長應該都知道,其實孩子早就對故事情節瞭然於心,哪怕我們講錯了一個字,孩子都能聽出來。因此,我們有時候可以故意講錯或講漏,讓孩子來糾錯。
可以更改故事的某些情節,或者找一些幽默的、反義的詞彙,替代故事中的詞彙,引導孩子來糾錯。既訓練了專注力和記憶力,又培養了自信心,可謂是:一舉三得。
像我給女兒講真假美猴王的故事時,我會故意把“六耳獼猴”說成“六耳猴子”,女兒會一本正經地提醒我應該是“六耳獼猴”。
每次看著女兒的糾錯的各種樣子——有時候興奮,有時候嚴肅,有時候耍無賴,總是讓我忍俊不禁,無形中增加了我給孩子講故事的樂趣。
但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雖然是故意出錯,但也要保證基本內容與原有情節吻合,否則會破壞故事的完整性。
2.偷懶,多設置懸念讓孩子說
閱讀繪本中,家長並不需要一直充當領導者的作用,尤其在孩子熟讀一本繪本後,就可以不再用敘事的方法去閱讀,而是不斷的設置懸念,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不斷通過回憶和講述,來鍛鍊記憶能力和建立自己的語彙體系,來獲取更高的價值感。
這樣不用一直照本宣科地講下去,既訓練了孩子的表達能力和記憶力,還能培養想象力和共情力。順便也讓我們講得快要冒煙的嗓子休息一下。
蒙臺梭利說過:反覆操作是孩子的智力體操,人通過重複來加強大腦的神經連接,重複有助於鞏固學習和記憶效果。
可見孩子喜歡重複看一本故事書,是好事,我們應該支持,而不是強行逼孩子看另外的書。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