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著,岸見一郎說想要做個體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柏拉圖,這個寓意是,蘇格拉底從未著書立說,都是弟子柏拉圖充滿智慧地理解和記錄了蘇格拉底的言行,才使世人知曉了蘇格拉底思想,其實在中國,孔子思想也是這樣傳承的,論語是其弟子記錄其言行而成。二位作家通過一個哲人和一個年輕人對話的方式,介紹了阿德勒的思想。
接觸不同的書籍是件挺有趣的事,你會發現原來在某個領域竟然有這麼多人有著不同的觀點,感到一種“啊,這挺熱鬧啊”的感覺。以前看到的某些覺“好有道理”的東西,現在竟然覺得可以推翻了,然後你知道你現在認為的,也只是現在認為的,將來極有可能再次改變,就在這不斷變化中認識到自己所知是如此之少,個人的視角是如此有限,侷限於此時,此刻的思想和情緒,都沒必要,因為你的世界,將來會變成另一個世界。
按照可證偽標準來衡量某些心理學家的學說,他們可能不是真正的科學,他們注重的是“解釋”,我覺得,就是給我們提供了觀看事物的濾鏡,他們提供不同的看待事物的角度。我喜歡看人物生平,一些心理學家,一些作家,你會發現他們的經歷很大程度上導向了他們所關注的方向,例如阿德勒,他童年人際關係方面很自卑,後來創立的個體心理學基本觀點是人的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他作為佛洛依德的弟子,最終與師傅分道揚鑣,創立了個體心理學,他否定了老師的童年決定論,否定了原因論,而提出目的論,認為我們的一切行為都是出於某個目的,再去尋找原因的,例如一個女孩說喜歡一個男孩,但因為臉紅恐懼症而無法表白,按照阿德勒的理論去解釋,就是,這個女孩首先有了“我不要去表白”的目的,才產生了臉紅恐懼症這個不能去表白的“原因”,在她內心知道,表白有被拒絕的風險,她覺不想承受這樣的後果,進而製造了不去採取行動的“合理原因。”
阿德勒認為一切都是勇氣的問題,我們是自由的,因為沒有勇氣,我們才去尋找不能做什麼的原因。他把人從過去中解放出來,把責任全權還給個人。他認為一切苦惱都來自人際關係中的比較和希望得到他人認可,認為人都是在一個平面上行走的,有人在前有人在後,但沒有人在上面,我們需要做的是與自己比較而不是與他人。
他還認為人需要進行課題分離,把自由還給每個個人,每個人不入侵他人的課題,就能達到和諧的人際關係。他認為人生是沒有意義的,我們並不是因為某個意義而出生的,而是先來到這個世界,才去尋找意義,意義是賦予的,他覺得最堅實的一個意義感來自於他者貢獻,即個人為他人作出貢獻,自身就產生的價值感,這是幸福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