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其實,我們愛的是一類人
作家武志紅分享過他的感情經歷。
他說自己過往的每一個女朋友,都是有些任性,有些幼稚,比較缺愛,心理上很不成熟的女生。
他嘗試著分析自己之所以尋找“這一類”伴侶的原因。
在武志紅的原生家庭中,他的母親就是一個比較“冷漠”的人。
為什麼冷漠?
因為他的母親比較內向,沉默,甚至有些木訥;不擅長表達感情,總是隱忍不發。
即使心中愛你,卻不願意嘴上表達出這份愛。
因為極度渴望獲得認同,獲得母親的愛意,他努力讓自己變好,變得懂事,變得同理心很強。
這也就導致了,他成年後的每一段感情,都將自己變成一個“給予愛的人”,試著救贖每一個他愛過的女孩。
在他的潛意識裡,已經不知不覺地將童年經歷所缺少的關注與愛意,全都轉移到了每一任女朋友身上。
因為在對方身上,好像看到了童年時期的自己。
心理學上有個“投射效應”。
這個概念,不僅是我們將自身的情緒、感情轉移到另外一個身上,更包括我們會不知不覺間將潛意識的感受,轉移到別人身上。
就像在尋找伴侶這件事,大多數人的每一任伴侶,其實都是“同一類人”。
你是缺愛的,所以你渴望尋找到一個能夠給你關愛和包容的人;
你是孤獨的,所以你渴望得到安慰和陪伴;
你是怯弱的,自卑的,所以你希望找到一個勇敢、自信的人。
終其一生,我們很難逃脫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束縛”。
也就是說:
父母是什麼樣子,有什麼性格,你成年後尋找的伴侶,身上也會有父母的影子。
-02
你愛的人,是“強迫性重複”的現實呈現
什麼是“強迫性重複”?
可以簡單理解為:一種強迫性並且不斷重複的行為或感情。
比如:
你跟前任分手後,暗自下定決心:“我再也不要找這種人了”。
可是,在你的潛意識裡,會不斷重複你跟前任的感情。
這也就導致了,你越是想要擺脫前任的影子,就越容易再次選擇跟前任類似的人。
你的前任是個渣男(渣女),在你的下一個伴侶身上,也很可能遇到同樣的人。
因為你的潛意識裡,想要挽回,想要改變對方“渣”的特質。
這是一個人骨子裡的倔強和模仿行為。
舉個例子:
一個女生,她生活在“女強男弱”的家庭中,父親很弱勢,母親很強勢。
父親的懦弱,膽怯,沉默,就會成為女生長大後的潛意識擇偶標準。
她渴望獲得父親的關愛和保護,但她的潛意識觀念,卻導致她選擇了一個跟父親相似的人。
於是,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眼前的人。
人總是這個樣子,強迫性重複的本質,其實是一個人心中的不甘。
這是一種“複製原生家庭”的行為。
-03
人更傾向於跟“相似的人”在一起
男人和女人,一個是圓形,一個是方形,很難湊合到一起。
要麼都是圓形,要麼都是方形,才能更好地融合。
經常有人問這種問題:
談戀愛是找相似的人比較好,還是互補的人比較好?
與你相似度高的人,戀愛體驗感更好,默契更足。
而跟你互補的人,新鮮感更多,但時間久了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差異和矛盾。
短時間看,互補的人吸引力更高;長時間看,相似度高的人更能擁有穩定長久的愛。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在一起時間久了,會長得越來越像”
這些說法,本質上都是“相似度高”的兩個人在一起,才出現的結果。
為什麼你愛的人,都是一類人?
這是因為,在對方身上,我們能夠看到自己。
他身上有你的影子,每次看著對方,都能讓你的意識裡想起某個人。
這在心理學上,被稱之為“心理可視性”。
對方身上有你父親或母親的影子,所以跟對方在一起,讓你感到很放鬆,有安全感。
跟對方在一起,讓你能感受到莫名的默契。
紀伯倫有一首詩:
“我像一面明鏡,立於你面前。
此時你注視著我,看到了自己的形象。
於是你說:我愛你。
其實你愛的,是我中的你。”
為什麼會愛上相似的人?
在對方身上,有你愛的自己。
你愛對方,但更愛你自己。
今日話題:
你會愛上“相似”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