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知乎上有個問題問:怎麼看待00後這個群體?

在一個回答裡有這樣一句話:有沒有可能00後才是正常人。聽完我竟然覺得有幾分道理。

一直被教育隱忍、謙和的我們在與長輩的相處中始終處於一種弱勢的地位。

長輩越位的關心更加激發了年輕人遠離七大姑八大姨的想法。

兩代人在理念上的不同究竟要怎麼磨合才能達到雙方的共贏。

一、每一代人觀念的不同

兩代人的代溝產生的最根本原因或許是因為觀念不同。

往前倒幾十年,家家戶戶都是生育了好幾個孩子,人們習慣了熱熱鬧鬧的集體生活,集體觀念較強。

再加上那個年代的人們大多數時候在一個單位工作就是一輩子,同事都有可能是一輩子的。

而現在的年輕人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大多數人都是在家裡好幾個人的寵愛下長大的。

作為家裡唯一的資源佔據者,年輕人很難會想要融入集體之中,大家更想要自己的獨處時間。

而長輩們喜歡的是熱熱鬧鬧。

或許是兩代人的表達不同,這就導致了長輩的關心是:你結婚了嗎?每個月掙多少錢?

而這對於年輕人來說不僅是隱私,更是不喜拿出來被別人當做茶餘飯後談資的話題。

在《五十公里桃花塢》裡有這樣一個鏡頭,郭麒麟和宋丹丹初次相遇,宋丹丹甚至連寒暄都省了馬上拋出的問題就是:你有女朋友嗎?

郭麒麟一臉尬笑:怎麼一上來就問這個?

雖然年輕人們都會老實回答問題,但是其實沒幾個人喜歡長輩這麼八卦。

當然這也並不是說長輩就閒得發慌,只是兩代人的理念還是有些出入。

新一代的年輕人們就算一句話不說安安靜靜地在一起玩手機都是一種舒適交際方式。

長輩們如果能夠融入年輕人的生活圈,更加細緻入微地能觀察到年輕人生活的樣子,也就不會導致雙方在溝通上都出現了不和諧。

二、我經歷過的苦憑什麼你不經歷

有些時候我們會發覺一些長輩蠻不講理,常以長者心態自居,只要事情不符合自己的預期馬上就大發雷霆,甚至對對方大打出手。

我們時常會看到在超市裡搶菜時健步如飛的大爺大媽們,轉頭在公交車上就變成了年弱的老人。

強行要求年輕人讓座,不然就破口大罵。

幾千年尊老愛幼的傳統讓年輕人只能啞巴吃黃連。

6月27日,在廣東惠州,有一個老人被電梯門夾到,老人剛好進電梯時女孩正在按電梯。

老人誤以為是女孩故意在關電梯導致自己被電梯門夾,一進電梯就掌摑了這名女孩,嘴裡還在唸念有詞,似乎還在罵這個女孩。

而女孩只能委屈的看著這個老人。

網友說:小女孩沒哭,我都要哭了。

看到這個新聞時我一時語塞,是怎樣的想法讓這個老人直接掌摑一個小女孩。

在2015年的一項調查數據中顯示:在施暴人中,中老年人佔比60.8%,而這數據僅僅只是肢體暴力。

而那些語言暴力更是更多地被淹沒在時間的洪流裡,不可忽視的是,這些大大小小的壓力對當事人來說估計是長時間的創傷。

為什麼中老年人更容易發怒?

在《酸葡萄效應》中說,這一現象是蘊含著因受挫引發的攻擊性。

許多老人強烈地認為自己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在年輕時,自己對長輩言聽計從,但是到了自己成為長輩的時候,年輕人卻忙著彰顯自己的主張。

在自己為集體著想,在公司忙時放棄了自己的休假,可是現在年輕人卻自私自利,總是按自己的意願帶薪休假。

自己年輕時承受了上司無數次責罵,可是現在的年輕人稍微把話說重一點馬上就受傷或者回懟。

為此,很多老年人覺得自己是“吃虧的一代”。

通俗來點說就是,憑什麼我曾經經歷過的一切你不用經歷。

抱有“沒有得到回報”的老人,因受挫而引發內心的攻擊衝動,導致他們對一點小事就特別容易變得暴躁。

三、做好自己的事,做一個有分寸感的人

之前在網上有一句話說的是:這個世界上的事無外乎兩種,關我屁事,關你屁事。

話雖粗魯,卻直接道出了在當下我們時常面對的困境。

長輩過份的關心,沒有邊界感的插手事務,普遍讓當下的年輕人們感到不自由,一種被控制的情緒油然而生。

楊天真曾經說過:在對方沒有向你請求時不要給予對方意見或建議,因為不管你說的是對的還是錯的,對方都會嫌你煩。

說來也是,我們本就不會對別人的人生兜底,為什麼要去指指點點指手畫腳呢?

導演賈樟柯說:年輕人不需要建議,他們都有自己的想法。

就像當下的專家們經常會提出建議,而人們的期待是建議專家不要建議。

我們沒有經歷過別人的人生,沒有看到他在那個過程中的痛苦與掙扎,我們的建議不過是讓人又煩又沒用。

演員吳越在參加節目《金星秀》時說,她一直沒有結婚,有一個好事之徒就給她媽媽打電話說,你女兒怎麼還沒有結婚呢?

言下之意就是想給吳越的母親難堪。

吳越的母親回答的非常乾脆:她估計就這樣了,反正這地球上繁衍後代不靠她一個人。

一個小故事其實可以看出這可能是我們生活中很多人會遇到的人,自己的事情都沒管好就上趕著給別人的人生添堵。

而吳越的母親給予了吳越極大的尊重和自由,讓她能更好地成為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結語

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是非常侷限的,很多人其實都是用自己認知的侷限去看待這個世界,還會覺得非常的有道理。

可是這指導不了別人的人生,畢竟世界千種姿態,你不可能都經歷過。

當然我們也要站在雙方的角度去思考面對問題,畢竟我們所知道的東西真的很侷限。

7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環保永續建築指標性作品—sios、Baigorri、Marqués de Riscal酒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