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如理作意相應尋伺受用者謂如即彼追求財已不染不住不耽不縛不悶不著亦不堅執深見過患了知出離.而受用之。

和如理作意相應的尋伺的受用,得到了想要追求的財物,受用時需要注意的有哪些?《瑜伽師地論略纂》中講解,“尋伺受用中,不染者,不生煩惱。不住者,不住守與。不耽者,不非分愛樂。不縛者,不為繫縛,舍諸善業。不悶者,不憂苦生。不著者,不貧憂生。亦不堅執,為勝妙等。”《批尋記》的解釋是,“樂著受用,是名為染。得已不捨,是名為住。愛味相應,是名為耽。等起煩惱,是名為縛。不觀得失,是名為悶。愛樂受用,無所顧惜,是名為著。起邪分別,見是功德,是名堅執。如是諸義,皆貪差別。與此相違,名不染等。”兩種解釋一正一反,可以對照著理解。

“染”是指特別執著於受用的境界,“不染”是不因為受用,而生煩惱。“住”是指不願意捨棄,已經得到的受用。“耽”是指心裡非常喜愛,“不耽”是不過分的沉迷在這種愛樂的受用中。“縛”是指因為受用,而生起貪的煩惱,“不縛”是不能被這些愛樂的受用所繫縛,甚至為了享受,捨棄善業,去做惡事。“悶”是指糊里糊塗的受用,不會更深的想因其受用,所帶來的得失。“不悶”是不會生起憂苦,前面講過欲所引憂、欲所引苦,不會因為五欲的受用,產生這些憂苦。

“著”是更甚,程度更嚴重,粘在上面,比如貪著、染著。本論八十四卷對著講解得很細,對自己沒有的有著,對已經有的也有著,對將來還有著。內容很長,這裡不摘錄了,可以自己查閱。“不著”是不對自己沒有的,就覺缺少了,總想再多一點。對已經有的,又會生起欲所引憂,擔心會失去。“堅執”是指對受用生起邪見,把能生起過患的,能生起煩惱的受用,當作是功德。“不堅執”就是不生邪見,認清楚什麼受用是有功德的。

染、住、耽、縛、悶、著、堅執,這七種心理都是貪所引發的,只是程度不同。深入的去了解,才能出離這些受用的過患,出離之後的受用,就是和如理作意相應的尋伺的受用。

如理作意相應尋伺正行者謂如有一.了知父母沙門婆羅門及家長等恭敬供養利益承事。於今世後世所作罪中見大怖畏行施作福受齋持戒。

這是講解和如理作意相應的尋伺,它所生起的正行,正確的行為。《批尋記》中解釋,“謂於父母,了知是有恩者;及於沙門、婆羅門、家長,了知是尊勝者。等言,等取作義利者、作所作者。若修惠施,是名行施。若作福業,是名作福。若受齋法,是名受齋,如近住律儀是。受戒無犯,是名持戒。”

知道父母對自己是有恩德的,對沙門、婆羅門、家長要心存恭敬,要供養、利益他們,還要秉承他們的意思,為他們做事情。對自己今世所作的罪業,後世可能會做的罪業,心生大恐懼,感到深深的不安。由此才能不敢再造罪業,多做佈施,多造福業,栽培善根,修學戒、定、慧,持戒不犯。

聲聞乘資糧方便者聲聞地中我當廣說。獨覺乘資糧方便者獨覺地中我當廣說。波羅蜜多引發方便者菩薩地中我當廣說。

前面講的如理作意建立的八相,需要的八個方面,前五種已經講解完了。後面的三種,聲聞乘資糧方便,會在後文的<聲聞地>講解。獨覺乘資糧方便,會在後文的<獨覺地>講解。波羅蜜多引發方便,會在<菩薩地>加以詳細的講解。

6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為什麼有一些人把日子過得一地雞毛?有些人把日子過得風生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