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阿德勒認為,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每個人都具有獨特的生活風格,不能簡單地進行歸類,然而為了更好地幫助人們理解生活風格的特點,阿德勒還是對其進行簡單的劃分。他認為這種分類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阿德勒將生活風格分為統治型、獲取型、迴避型和社會利益型四種類型。在阿德勒看來,前三種類型屬於不健康的類型,而社會利益型屬於健康的類型。
根據阿德勒的理解,統治型的個體缺乏生活的勇氣和社會興趣。受到外部威脅時,這類人往往通過反社會行為來減少焦慮感和增加安全感。他們強烈地追求某種優越感,以至於不惜傷害和犧牲他人的利益:為了掩蓋自身的渺小和卑微,他們常常顯示出強大和與眾不同的一面。
這類人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選擇弱小者為伴,唯有如此才能駕馭生活,主宰生活。在婚姻關係中,這種類型的人渴望成為婚姻的主導者,他們對配偶為所欲為,希望配偶滿足自己的一切要求。為人父母之後,他們常常以命令的口吻教育孩子。阿德勒認為,違法的少年、自殺者、吸毒者的生活風格都是統治型的。
獲取型的人相對而言比較被動,他們不願意自己努力解決生活問題,而是奢望依靠別人來照顧自己。很多父母由於自己早年經受生活困難,渴望成立家庭後給子女提供豐富的物質生活條件。
他們放任子女,給予他們所要求的一切,而不管這些要求是否合理或者合法。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不為自己當下的生活擔心,也不為自己的未來籌劃安排;由於缺乏生活意志,他們沒有形成良好的生存能力,他們為了滿足一己私利窮盡各種辦法讓周圍的人為自己服務。
在阿德勒看來,迴避型的人在現實生活中顯得笨拙、木訥,面對生活問題時缺乏應對之心和應對之策。他們不懂得努力奮鬥,而是通過迴避問題來逃避面對失敗的危險。這種人常常沉浸在自我的世界裡,白日夢和幻想成為他們獲取優越感的最佳途徑。他們的生活信條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在阿德勒看來,上述三種類型的人所形成的生活風格是不健康的,也是錯誤的。
他指出,這是由童年時期的三種不良狀態引起的:
(1)器官缺陷導致兒童產生強烈的自卑感;
(2)被父母驕縱或者溺愛的兒童,處處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他人的需要,長大後成為自私自利的人;
(3)被父母拋棄或者受到歧視的兒童,覺得自己毫無價值,進而對社會產生強烈的不滿和憤恨情緒。為了防止形成不健康的生活風格,阿德勒大聲疾呼,加強對兒童社會興趣的培養和教育,使他們學會尊重他人,努力與和他人合作,設法解決生活問題。
社會利益型的人在互助友愛的家庭氛圍中長大,他們不以逃避、挑釁、衝突等非合作方式處理生活問題,而是通過相互合作、相互幫助的方式積極應對實際問題。在家庭生活中,這種人對於家庭成員表現出尊重、友好、合作的姿態,不以欺騙、矇蔽和主導的方式處理人際關係。
在阿德勒看來,只有這種類型的人才能形成健康的心理。他們自信地面對生活,隨時準備與他人合作,願意為他人的幸福和社會的進步做出種種努力。心理健康的人會根據環境的要求改變自己原有的目標,但這並不代表他沒有原則或者違背原則,而是表明其可以靈活地應對環境變化。
阿德勒認為,兒童在擺脫自卑追求優越的最初幾年中,形成適應生活的最初形式——原型。這是最早的、也是最主要的主導觀念;它由目標和實現目標的策略,以及個體合作的活動水平組成。原型一旦形成,兒童即以自身的興趣和偏見來認識和理解外部世界。
這些興趣和偏見以統覺圖式的形式出現。這樣,個體就通過統覺圖式來看待自己和世界。統覺圖式是具有一定先在性的主觀意識。個體所有的行為在這種統覺圖式的指導下遵循著某種法則操作,阿德勒稱之為活動法則。“活動法則”構成原型的基礎,原型發展出生活風格。
生活風格形成於幼兒時期,並通過處理現實的生活問題得到鞏固和發展。阿德勒指出,每個人在一生中都要面對三大生活問題:即社會交往、職業選擇和締結婚姻。
這三類問題貫穿了人的一生,每個人處理生活問題的方式體現出生活風格的一致性。個體藉助生活風格表明其對生活問題的看法。例如,某個人對社會交往的態度是想控制他人,那麼他在選擇職業時也想尋找那種缺乏挑戰性的行業,在婚姻關係中他會利用配偶為其服務。
社會交往問題在三大問題中出現得最早。社會交往的實質是形成友誼關係。在阿德勒看來,友誼的發展要建立在社會興趣的基礎之上。社會興趣作為一種情感,包含了對他人的理解和認同。兒童可以在家庭和學校裡發展社會興趣。母親的養育技能、她對兒童的興趣,以及兒童對自身環境的判斷都有助於發展社會興趣。
父母是兒童的榜樣,父母成為好朋友,兒童在社會上也會發展出親密的友誼關係。學齡期是發展友誼的關鍵階段。阿德勒指出,班集體要為每個學生營造一個團結互助學習氛圍,每個學生都應作為其中一員而自豪。每個兒童只有在學校裡與其他人形成良好的友誼關係,才能處理好職業選擇和婚姻選擇中的諸多問題。
他還特別指出,個體在青春期第一次開始嘗試創造性地獨立解決生活問題。是否擁有正確的自我觀、世界觀,以及學會平等和合作的意識,都為其以後的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隨著個體的成長,職業選擇問題也浮出水面。母親是第一個影響子女職業發展的人。母親的關愛和鼓勵讓兒童獲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培養兒童的勇氣和信心,使其勇於面對困難且擁有奉獻的精神。
父親的作用在於“必須證明他自己對妻子、對兒子,以及對社會都是一個好伴當。他必須以良好的方式應付生活的三個問題-職業、友誼和愛情。”父母以樂觀的心態面對工作和生活,向孩子傳達積極的職業觀和生活觀:父母與親戚、鄰里建立良好的關係,讓孩子學會到合作之道;父母雙方表現出關心、體貼和尊重,讓孩子體會到平等觀。
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於兒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家庭的價值取向會直接影響兒童的價值觀。家庭期望值過高和家長的主觀意願過於強烈,都會使學生在職業選擇時產生挫折感和自卑感。童年的遊戲行為是對未來職業的準備活動。在遊戲中,兒童形成了他們對待事情的態度、人際關係的技巧和能力。
但真正培養兒童的職業興趣是從學校開始的。學校所傳授的知識以及所提供的訓練,為兒童後來從事的職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學校除了給兒童提供各種器官協調性訓練之外,還開始強調興趣對職業選擇和職業發展的重要影響。
在阿德勒看來,傳統文化中男性往往處於領導地位,而女性則處於從屬地位,這就形成了男尊女卑的格局。在現代化的社會中,男性和女性是平等的。兩性只有生理上和社會分工上存在差異,在地位和尊嚴上並沒有任何區別。他認為,性別平等是衡量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要標準。
男性和女性在相處和生活中,應該以平等和友愛的方式相互合作,共同建設一個和諧的社會。阿德勒指出,每個人生活在兩性的環境裡,所以必須從小訓練自己對待兩性的態度。
從童年時代起,每個人就已形成理想的異性形象。男孩所尋找的理想對象的類型與母親息息相關。如果兒童與母親相處融洽,那麼他就會尋找與母親類似的女性;如若相處不愉快,矛盾衝突多,那麼他所選擇的異性就與母親的類型截然相反。
在對待愛情和婚姻的態度上,如果把愛情與婚姻看成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視之為是個人慾望的滿足,那麼這種認識就是極其錯誤的。阿德勒認為,夫妻雙方在性格上相互融合、在事業上有共同追求是保持長久、穩定婚姻生活的秘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