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前言

許多實驗表明視覺具有空間拓撲特徵。光刺激傳遞到視網膜時,經由錐體細胞和杆體細胞的作用轉化為化學和生物電能,經由視神經傳導到枕葉大腦皮層形成視覺。這時心理的層次、認知的層次《大腦皮層的評估過程)和生理層次都參與進來,或者說,心理現象的描述通常都可以從這三個層次上進行分析。

毫無疑問,視覺經驗的位置通常被界定在大腦皮層,這樣使得視覺具有空間拓撲特徵。實驗心理學研究表明,不僅視覺存在空間拓撲特徵,聽覺和味覺、嗅覺及軀體感覺都具有空間拓撲特徵,對軀體和外在的所有知覺無不建立在空間基礎之上。不僅初級的感知覺具有這樣的空間性,對自身和他人的表徵這些高級的感知仍然是空間性,人們在內心空間體會著人際的親密和疏離,傳遞各種關係間的心理現象。

神經解剖學、生理學、行為學等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均通過大腦海馬區,嘗試解答認知過程的機制。1957年世界上首次切除雙側海馬腦區以治療嚴重癲痛的病例被報道,患者術後失去了長時記憶的能力,空間認知也出現了障礙,這些變化首次證實了海馬腦區是產生“認知地圖”大腦神經機制。

一些研究進一步 表明,海馬狀突起的導向功能與想象中的“場景建構”之間存在一定聯繫。 研究者同時對有海馬狀突起損傷的忠者和正常對照組被試進行了測試,要求所有被試想象正處在陌生環境中,然後讓他們對情境進行描述,並儘可能準確地描述感知和自我反思所覺察的細節。與正常對照組相比,海馬狀突起有損傷的忠者轉述的情境呈現片段特徵,缺乏豐富的細節,空間感知也不連貫。

如果海馬狀突起對於自動搜索正確線索和想象新情境都十分關鍵的話,那麼,這也表明在描繪物理空間地圖和認知地圖中所涉及的心理過程是一樣的。1971 年約翰·奧基夫發現了海馬腦區的“位置細胞”,並於2005年在海馬腦區上游的“內嗅皮層”區域發現了“網格細胞”。

此後,2014年醫學諾貝爾獲獎者莫澤夫婦又陸續發現嗅腦其他細胞能夠同時判斷距離和方向,以及環境的“邊界”,上述細胞與“位置細胞"共同構成-條完整的迴路。這一回路系統構成了一個複雜的定位體系,成為大腦內置“GPS"的運轉機制。方向細胞、位置細胞和網絡細胞是內置“GPS"運轉機制三個主要功能細胞,位置細胞繪製所處地點的地圖,頭部方向細胞感知前進的方向,網格細胞則類似航海中使用的經緯儀時刻定位行進的距離。這一重 大的發現證實了心理空間在大腦中有相應的神經生理機制區域。

大腦中不僅有與心理空間相匹配的區域,而且腦功能參數與心理空間有相同的結構。羅克(A.O.Roik)和伊萬迪斯克(G.A.Ivanitski) 通過實驗證實心理空間與腦電圖節律參數空間是同構空間"。他們所採用的實驗材料是從物理空間意象到抽象語言邏輯思維逐漸變化的認知刺激進行實驗。

實驗設計了六種類型的任務,每一種任務包含60個特定的小任務。極端任務是物理空間和抽象語言空間類型,而中間任務需要兩種類型的認知刺激以不同程度匹配組合參與。實驗過程中根據0一20系統電極安裝法,分佈31個電極,耳垂上使用參考電極,記錄刺激和反應標記。數值的獲取方法是分別計算每個腦電圖通道中每個時期的光譜功率密度值,統計這些值在不同認知狀態下的差異指數,進一步使用平滑算法降低空間的維數為二維,接著將差異指數標註在二維座標系中,座標系的橫座標以點的形式表示空間一語言參數,縱座標表示形象度和抽象度參數,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標準形式,即大部分空間任務位於左側,大部分語言任務位於右側,而大部分形象任務位於頂部,分別呈現三個被試的座標系。

實驗結果發現,當所有被試執行任務空間形象思維和語言邏輯思維兩種混合任務時,他們的腦電圖功率譜沒有混合,說明空間形象和語言邏輯思維的特徵沒有混合,兩者思維特徵各具特色,因此依據被試在執行任務過程中所建立的腦節律客觀數據,可以呈現分為空間-言語和形象-抽象為兩個座標軸的“心理空間",從而證實了心理空間的存在,腦節律參數的空間與心理活動特徵的空間密切相關。

為了進一步論證兩者的關係,羅克(Roik)和伊萬迪斯克(Ivanitski 通過類似實驗進一步表明腦電圖節律參數是一個有序的空間,物理空間思維、圖片形象思維和語言抽象思維始終沿著相應的座標軸有序排列,並且兩者有相同規則"。所以,個體所構建的心理空間模型,與腦節律所構建的參數空間模型是同構空間。

上述可知,心理空間是人類生活及認識社會的基礎,其中的關係及範疇是非常活躍的認知經驗,人類如何獲得它們?這些範疇與客觀世界的關係如何?人們如何運用這些範疇和關係解釋非空間範疇和關係,使概念產生意義?

通常在語言中所表述的前、後。左。右.上、下里和外等空間順序,在自然界實體中並不存在,是人類以身體為起點建構的空間關係,正是這些基礎空間關係成為概念形成的核心,在人類日常生活和認知中起重要作用。心理空間中有基本和複雜關係之分,複雜的空間關係由基本的空間關係組成。結合菜考夫隱喻理論,本研究嘗試解答上述系列疑惑萊考夫提出幾種基本空間關係概念,如容器圖式、身體投影( bodily projections)等,以下以容器圖式為例,探討人類從最基本的活動開始是如何藉助身體的空間經驗形成概念的。

人體本身就是一個容器,口腔、胃部和腸道等消化器官也是容器,結合最基本的活動“吃”,人類最基本容器圖式的體驗產生。“住”同樣是最基本生命活動,人類早期住在山洞裡或者走出山洞,同樣產生容器圖式體驗。

隨著生活的改變,人類開始憑藉最基本容器圖式體驗製造物理屬性的容器。無論那種容器,總有-部分構成邊界,並且邊界將容器分為內外兩部分,容器圖式也因此有了內部、邊界和外部之分。在身體容器啟發下,容器圖式進一步藉助體驗衍生家族相似性圖式,因為要吃,所以要捕食和分食,捕食圖式可以衍生意圖手段一目標的行為圖式。分食圖式衍生出中心邊緣圖式和整體部分圖式,再進一步遼移至對象-分析-結果的思維圖式,這些圖式大多數是自發和無意識形成並廣泛運用。

空間關係概念所街生基本圖式中,前後圖式也是身體經驗的核心。身體有上下、左右和前後三維之分,而對空間感知最重要的視覺器官位於身體前方,因此,對前面的信息感知最多,加之腿的結構也利於向前運動,所以人類最早將“前”和“後”加以區分投影到周困事物,與身體前方互動的事物一 面稱為前面,與身體同方向運動的一面稱為前面。

結語

之後,身體經驗逐漸有了上下和左右之分。通常人們還借用身體各部位名稱命名事物,如“山頭”“火車頭”等。空間關係的基本圖式不僅包括空間運動類、容器類,具有壓制、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和吸引等特徵的力量類,具有均衡、點平衡等平衡類也是空間關係基本圖式。

6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淺析如何分辨何為心理空間與虛擬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