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上週上映的兒童電影《外太空的莫扎特》豆瓣評分節節敗退,截止現在豆瓣評分僅有4.8。

我不禁有點困惑,電影真的這麼爛嗎?

介於這是一部兒童電影,我覺得最有發言權的應該是孩子,於是我叫來女兒問她:大家都覺得《外太空的莫扎特》不好看,你覺得呢?

孩子興奮得回答:很好看啊!

那怎麼好看呢?

女兒說了以下幾點:

l 莫扎特每天都很開心。

l 反派“公主”被抓,大快人心!

l 任小天有了莫扎特以後,馬元就再也不欺負他了,我也好想有個莫扎特!

l 莫扎特要在地球上消失,和任小天分離的那一刻,我哭了。

l 莫扎特每天晚上都會思考今天做了什麼,明天還要做什麼。

l 任大望對任小天說的話,和小天爺爺對任大望說的話一樣,講話也會遺傳,真好笑!

1、成人看的是邏輯,孩子看的是表象

你發現沒有,孩子在看電影的時候全然不理會電影的立意,也不太想整個故事的邏輯和構思,他們只關心故事本身是不是精彩,過程是不是曲折又好笑,結局是不是大快人心。

當我們坐在電影院裡看到姚晨如此誇張的打扮和“腦殘”的行徑時,當我們看到一艘海盜船在眾目睽睽之下升上天空,覺得離譜得驚掉下巴的時候,孩子們的眼睛裡卻發著光,內心驚喜非凡。

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兒童(6、7——13、14歲)的思維形式主要處於直觀形象水平和形象抽象水平,並隨著年齡的增長到後期才逐步達到初步本質抽象水平

舉個例子:

小學低年級的孩子能毫不費力地理解“有頭無尾”,這就是直觀形象水平;

而“臨渴掘井”這種涉及到事物內部特質的成語,中年級的孩子才更易理解;

對像“一毛不拔”這種既涉及到事物本質特徵又含有內在聯繫概括特徵的成語,只有高年級的孩子才能做到無師自通。

否則你問低年級的孩子“一毛不拔”什麼意思,他一定會鬧出“就是一根毛都不能拔”的笑話。

難怪平時讓女兒複述書中故事時,她特別注重故事中細節、對話的描述,很少能精闢地說明讀完故事後有哪些啟發和感悟。

她也特別留意書中僅有幾個插圖,對插圖中的人物或動物的穿著、表情特別敏感。

這都是因為他們的大腦尚不具備對所見事物較複雜的邏輯推理、演繹歸納的能力。

2、成人看的是人性,孩子看的是情緒

在電影中姚晨飾演的反派“公主”抓住了外星人莫扎特,7歲的女兒又擔心又害怕地坐到了我的腿上,我安慰她沒事,故事一定是個完美結局;

在電影快結束,莫扎特完成使命與任小天分離的時候,我的手背上滴滿了女兒的眼淚。

你會發現,孩子對這部電影的情緒反應是非常真摯和濃烈的。

他們看見黃渤扣住壞人的鼻孔,把壞人打得落花流水時,就哈哈大笑;看見莫扎特要和大家永遠分離時,就立刻掉下了傷心的眼淚。

研究“全腦教養法”的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認為,孩子比成人更容易受右腦和下層腦的“操縱”。

眾所周知,右腦的功能是非語言性的,“善用”右腦的孩子遇到事情不會像成人那樣把信息“攔截”到語言中樞進行辨識和分析,而是直接將信息傳給了“杏仁核”這個情緒中樞,將情緒通過面部表情、眼神、語氣語調來對外界進行反應。

而“下層腦”又稱“原始腦”,發揮著人最原始的身體功能。

比如遇到危險,我們就會本能地啟動戰鬥或逃跑的行為模式。

如果是成人會用一瞬間的時間來思考,這個危險是真的還是虛的,是自己不能應對的還是可以掌控的。

但孩子們卻很難有這種思考能力,他們服從並遵守著自己的第一反應。

所以莫扎特一被捉到,他們就緊張地不得了,莫扎特眼看就要被扔進火盆,他們的心就幾乎提到了嗓子眼。

而坐在旁邊的爸爸媽媽們卻能氣定神閒地喝著飲料、吃著零食,嘴裡還安慰著孩子:放心吧,不會死的……

成人看《外太空的莫扎特》覺得不可推敲、人物形象直白單一,是一場毫無“人性”的鬧劇,但孩子卻在裡面得到了全部情感的釋放。當然暢快淋漓。

馬元之前經常欺負任小天,除了體育以外,其他成績都不及格。可就是這樣一個“壞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沒了媽媽,爸爸就騙他,說媽媽只是去了別的星球搞基建去了,10年以後就會回來。

於是馬元就隻身去了密雲,想在那裡赴和媽媽的十年之約……

當馬元向遠在外星球的媽媽保證以後好好學習的時候,當馬元爸爸找到馬元和他相擁而泣的時候,成人的世界安靜了——

一個“壞孩子”,也有他可憐、可愛的一面,而影響他最終能成為怎樣的人,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可孩子們看不到這一層,他們印象最深刻的恐怕只有莫扎特把馬元變成“美少女戰士”的那一刻。

影片裡還有一個大反派“公主”,她唯利是圖,對被折磨得很慘的莫扎特一點憐憫之心都沒有,在影片裡看不到她一丁點兒值得同情的地方。

為什麼在給小孩看的故事裡,壞人必須要壞得很徹底呢?

其實這都是在滿足和迎合孩子們“低級”的道德觀。

心理學家科爾伯格認為人的道德發展階段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是前道德水平,以父母長輩的獎懲和是否滿足自己需求來判斷行為的好壞;

第二層是習俗角色遵從的道德水平,認為能取悅他人的行為就是好行為,他們特別看重社會秩序、特別維護公共規則。

第三層是自我接受的道德準則。發展到這一道德水平就比較高階了,他們心中自有一套道德準繩,靈魂高尚,不拘泥於刻板秩序。

非常明顯,我們的孩子都處在第一、二層道德水平上,他們要麼憑藉是否滿足自我需要判定對方是好人還是壞人;要麼嚴防死守規則秩序,誰破壞了規則秩序,誰就是壞的。

而好人就應該有幸福、快樂的結局,壞人就該被抓起來、扔出去。

所以,“公主”最後就被抓起來了,印小天就得到了爸爸的理解和小夥伴們各自做起了自己喜歡的事兒。

4、父母的意義在於陪伴和引導

孩子看到的都是原汁原味的東西,但卻能在不經意中觸碰到真理。

就比如說我女兒說:莫扎特每天都會想想今天做了些什麼,明天還要做什麼。

這就是我們平時說的覆盤和計劃。

她不知道她看到的事物具有什麼意義,但是她看到了事情本身。

再比如,她還提到:印家3代人對彼此說了一樣的話——我都是為了你好,你能害你嗎?!像遺傳一樣。

這不就是在說養育方式猶如血緣一樣會代系相傳嗎?

她知道發生了什麼,卻並不知道這背後的意義。

作為家長,我們只需要稍作提點,幫他們總結一下,他們的體驗就有可能轉化為語言、邏輯性的東西種於他們心間。

我並不想對這部電影吐槽什麼,因為在觀影的過程中,孩子能全情投入,釋放出她全部的喜怒哀懼,在觀影后也能說出自己全部的想法,然後我再對她說的予以提煉和總結,這就夠了。

對於一個母親而言,孩子的歡笑和眼淚才彌足珍貴!

8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8月19號起,時來運轉,得橫財大運相助,四生肖財發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