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是常勝將軍,這是世所公認的。但粟裕也是人,不是神,是人就有失誤的時候,因此戰神並不是全無敗績。粟裕親自指揮的南麻、臨朐戰役就是敗仗,其敗因何在?這個問題從當時到現在一直都在爭議,至今也沒定論。
一種意見認為,“七月分兵”的決策本身有問題,違反了我軍集中兵力打殲滅戰的一貫原則,戰略上的錯誤,不是具體的戰術手段能夠糾正的。因此南麻、臨朐戰役的失利,根本原因是總部的決策錯誤,為配合劉鄧大軍躍進中原的行動,把兵強馬壯的華野一分為三,陳毅和粟裕手裡只掌握四個縱隊,如何打得贏?持這一觀點的人群中,有相當多的是粟裕的推崇者。
一種意見則認為,“七月分兵”在戰略上沒問題,問題全在具體的戰術上。比如指揮上的輕敵、急躁,偵察不充分,敵情沒摸準,氣候因素也沒考慮進去,基層連隊戰術水平差等等。總之,是擔負華野指揮責任的粟裕沒指揮好,要負主要責任。華野副政委譚震林就是這一意見的代表人物,直言粟裕的指揮“時常粗心大意”。粟裕雖有不同看法,但對“七月分兵”並無異議,而且承認自己在指揮上確有問題。
很多人認為,孟良崮戰役給了蔣軍致命的打擊,其實未必。蔣軍的“魯南會戰”並未因此次慘敗而終止,反而吸取教訓,採納崗村寧次“重疊合進”的戰術原則,將山東各部重新部署之後繼續全線推進。
在蔣軍陣營,誰也不想當張靈甫第二,因此隊形更加密集,說什麼也不肯分兵。如此一來,華野又遇上了孟良崮之戰前的難題——如何分割殲敵?
粟裕原本的打算是派6縱掃除臨沂到蒙陰公路上的據點,控制這條魯南的交通命脈,同時派4縱去奔襲費縣,其它部隊集中起來待機殲敵。粟裕是想先通過攻擊敵軍補給線和後勤基地,迫使敵軍分兵回援,這樣就有可能找到殲敵機會。只要主力在手,打什麼仗都不怕。
不過,主席否定了這一意見,他認為只派一個縱隊去打費縣動靜實在太小,應該“以兩個至三個縱隊出魯南,先攻費縣,再攻鄒滕臨棗,縱橫進擊”,再以兩個縱隊攻泰安。至於陳粟指揮的正面,只留四個縱隊,任務是監視敵軍,以保證“外出兩路易於得手”。
主席此時正在下一盤大棋,他之所以制定以上方針,是因為看到敵軍已經最大限度集中兵力,那麼我軍此時就不應該再集中兵力。以集中對集中,兵力火力均處於劣勢的我軍是佔不了上風的,所以應當大膽分兵,分路出擊敵軍遠方,等擾亂敵軍陣型之後,再集中兵力殲敵一路。
陳粟按照這一指示做出分兵部署,葉飛和陶勇率1、4縱進入魯南,陳士榘率3、8、10縱隊攻打泰安,陳粟指揮2、6、7、9四個縱隊待機而動。
分路出擊果然有效,蔣軍看到交通線及補給基地受到威脅,立即停止前進,抽出邱清泉第5軍等五個軍回援魯南,留下胡璉的整編11師等五個整編師留駐南麻、沂水一線。
蔣軍已然分兵,華野面臨打邱清泉還是打胡璉的選擇。華野的意見是打5軍,饒黎陳粟譚五人聯名向總部和劉鄧發報,主張放棄陳唐兵團外線出擊計劃,集中華野7個縱隊夾擊合圍5軍。
不過,主席再一次否定這個主張,堅持外線出擊的兩個兵團還要繼續出擊,不允許回師魯中,看來是下定了外線出擊的決心了。主席特意囑咐陳粟直接指揮的四個縱隊要“堅決殲擊較為分散之敵”,也就是說不必等外線兵團歸隊,手中有四個縱隊就要有信心。既然如此,粟裕就下定決心,集中手裡的四個縱隊獨立作戰,消滅眼前的“較為分散之敵”——胡璉整編11師。
當初打整編74師時,華野幾乎是動用了全部力量。而僅僅兩個月之後,華野就敢於用四個縱隊去圍殲戰鬥力絲毫不弱於74師的整編11師,可見華野在經過宿北、魯南、萊蕪、孟良崮這一些列勝利之後,已經有些過分自信了,要打就打蔣軍的王牌,吃掉一般的部隊已經沒有胃口,輕敵、樂觀的情緒已瀰漫全軍,也影響到了高層決策的科學性。
華野在南麻苦戰四天,粟裕對戰局非常悲觀,認為要徹底解決敵人還需要五到七天,甚至十天。而此時敵軍已突破我軍阻擊線,實在沒法再打下去,只好撤圍。
戰鬥失利,部隊傷了元氣、士氣受挫,原本應當轉入休整,但李彌的第8軍這個時候並不知道我軍已撤圍,為了策應11師佔領了朐山,又讓粟裕看到了戰機。粟裕認為第8軍立足未穩,根本來不及修工事,正是殲敵的良機,於是立即轉移兵力,包圍臨朐。
由此可見,粟裕在南麻失利後有著急於扳回一城的急躁心理,而做出這一決策的過程中,也未見華野其他領導人持反對意見,可見這種心理在華野是普遍存在的。
誰也沒想到的是,第8軍修工事堪稱神速,五個小時就完成了工事體系,每個班都至少修了一個地堡。華野本來就是殘血上陣,再加上一場傾盆大雨不期而至,不僅護城河過不去,連炸藥包也引爆不了,這個仗怎麼打也是贏不了的。
所以說,南麻、臨朐戰役的失利,根本原因還是在“分兵”兩個字。華野戰鬥力最強部隊一是擅長野戰的“葉王陶”1縱、4縱、6縱,二是擅長攻堅的3縱、8縱、9縱。分兵之後,1縱、3縱、4縱、8縱均跳到了外線,陳粟手中的精銳主力只有6縱和9縱,而2縱和7縱戰鬥力明顯要差一個檔次。用這樣的四個縱隊去砸“硬核桃”,確實是力不從心的。
不過,主席既然已經下定了分兵外線出擊的決心,那麼整個戰略大局都是要圍繞劉鄧經略中原而展開的。在這樣的大形勢下,華野的主力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只能“分”而不能“合”,戰局陷入被動是必然的事。不過,華野在戰術上是可以做得更好的,假如當初不是硬要去打整11師,而是通過打11師吸引敵25師和64師來援,利用魯中山區地形設伏,那麼就會變攻堅為野戰,取勝的概率會大很多。所以,粟裕在戰後說這兩仗打得“戰術笨拙”,也並不全然是自謙自責,相當程度上也是實話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