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什麼是“精神內耗”?
其實,每個人的身體裡都住著兩個小人兒。
這兩個小人,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比如說:
遇到了喜歡的人,你處於搖擺不定的狀態。
此刻,你身體裡的兩個小人說話了。
小人A說:“還是被追了,看你那寒酸樣,人家也看不上你啊”。
小人B說:“喜歡一個人,就要努力去爭取啊,萬一成功了呢”。
一個扮演正向積極的,另外一個則扮演消極陰暗的一面。
只不過,對於精神內耗的人來說,他們身體裡的兩個小人每天都在“掐架”,一定要分出個輸贏。
可最後,輸贏沒出來,卻苦了承載者。
心理學上對於精神內耗的解釋是:
“並非字面意思上的生理疲憊,而是精神上的疲憊”。
即使你什麼也沒做,依舊感覺“我好累啊”。
壓抑,低落,情緒化,疲憊感很重。
如果你長時間處於這種狀態,就說明你也是一個“精神內耗者”。
一個人“精神內耗”的表現:
1、莫名其妙地感到疲憊
就像上文提到的,什麼都沒做,依舊感到很累。
越是閒下來的時候,越容易胡思亂想;擁有越多,越容易焦慮。
精神內耗的人,腦子裡每天都在播放著電影,不斷在進行無意義的思考;很多時候,是不可控的。
2、結果大於過程,焦慮先於行動
精神內耗者們,在做決定,給自己定下目標的時候,常常是先考慮結果。
比如說:
領導安排給自己一個任務,他還沒有去做呢,就在心裡面想:
“我要是做不好,會不會被批評?”
“我要是做好了,會不會給我漲工資?”
可實際上,他自己還沒有行動,任務都沒有開頭,就自己嚇唬自己了。
焦慮感,常常是先於行動出現的。
瞻前顧後,優柔寡斷,猶豫不決,這是精神內耗者的最直接表現。
3、情緒敏感,想太多
無論是社交中還是感情裡,他們都容易想得多,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腦補出許多劇情。
別人的表情有了波動,他會以為是不是自己某句話說錯了。
情緒過分敏感,放大小的細節和矛盾。
跟內耗的人相處,對彼此來說都是一場社交災難,大家都覺得累。
-02
“精神內耗”是如何產生的?
第一:完美主義者
還有後半句:
對待理想是完美主義者,行動起來卻充滿瑕疵。
一邊責怪自己:“這點小事都沒有做好,這點小目標都沒有完成”。
另一邊,又不斷給自己制定新的很高的目標。
王小波說:
一個人之所以痛苦,本質上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在定下目標與未完成的狀態中周旋,人只會變得越來越焦慮。
第二:過度敏感
精神內耗的人身上也有優點,他們是一個同理心很強,共情能力也強的人。
在社交中,他們會成為一個很好的傾聽者,成為一個靠得住的朋友。
但也正因為這份同理心,才讓他們變得敏感焦慮。
過分考慮別人的感受,從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過分在乎別人的看法,導致他們丟掉了自我。
第三:總是擰巴自己
因為擰巴,猶豫,瞻前顧後,所以他們才會在曠日持久的“自我鬥爭”中變得內耗。
什麼是擰巴?
就是一個人反覆無常,不斷質疑自己。
開始做某件事,質疑自己能否成功;做完了某件事,又陷入後悔與“如果呢”的心態。
-03
內耗的人,如何改變自己?
首先,制定一個長久且堅定的目標。
“何以解憂?唯有暴富”。
比如:你給自己制定的目標,是努力賺錢,努力攢錢。
那麼你就朝著這個目標去做,不要去想其它的事情。
將這個目標,分成幾個階段去完成。
每個階段的末尾,都總結反思,看自己的目標完成進度。
建立獎賞機制,每次完成目標,都給自己一些獎勵。
堅持下去,就形成了一個循環:
完成——獎勵——繼續完成——繼續獎勵——最終完成。
其次,丟掉負面情緒。
人不能總是盯著自己的缺點,還要時刻觀察自己的優點。
一日三省,並非只反思自己的劣勢,也要思考自己做對了哪些事。
你身上肯定也有你看不到的閃光點,放大自身的優點,才能培養你的自信心。
一個人自信了,情緒才能變得積極起來。
最後,將自己與他人分開。
你是你,別人是別人。
你做了什麼事情,本質上跟別人是無關的;是對還是錯,最終的後果都得你自己承擔。
有了獎勵,是你自己的;有了懲罰,也應該獨自去面對。
你的生活,就是你本身;別人的生活,也與你無關。
你應該將“我”和“我們”拎得清,只有保持邊界感,才不會讓你變得過分敏感。
很多時候,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看法,你只需要按部就班地過好自己的人生就夠了。
內耗不可怕,可怕的是自甘墮落。
今日話題:
你有“精神內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