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前言

基於以上一維線性、二維平面和三維立體心理空間特徵發現有三個相融點:其一,依賴一定的參照框架,是基於物體為參照還是自我中心視角參照。如果以物體或者環境為參照系,則心理空間表徵是持久和穩定,如果以自我為參照系,因自我是動態的,所以心理空間表徵是瞬間而且不斷更新,前面已提到兩者各有優勢。

此外,認知方式因人而異,部分個體更多依賴物體或環境參照體系,較多參照周圍事物思考問題,較多依賴心理空間的信息,表現出“場依存性”特質。部分個體更多以自我為參照,表現出“場獨立性”特質,因個體依據的信息來自內在,所以對信息的認知重組能力等是積極的方式。

其二,均是離散性心理空間表徵。上述所有理論均立足於認知的不同階段和特點,或者從認知過程、或者從認知狀態,或者從認知的機制,體現理論上的離散性。再就是時空上的離散性,如有的側重當下瞬間的狀態,有的是縱向時間段,導致依據不同,無法全面闡釋認知機制的概貌。

其三,均體現具體和清晰性。一維空間、二維空間和三維空間是人們可以直接感知的空間,其中一維空間有一個自由度,二維空間有兩個自由度,三維空間有三個自由度,不僅可以旋轉,面且在空間的每個位置,都有同向自由度,其中每個理論都希望藉助於明喻或暗喻,清晰表達一個完整的意象,但是心理空間中許多認知本身是模糊和多元性,是不斷建構的體系,差異性和異質化是其常態,如果藉助現有三種維度空間無法體現這些心理現實性,因此,筆者提出通過拓撲結構來進一步說明心理空間結構。

格式塔心理學家在知覺的研究道路上已提出了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著名論證,他們特別強調視知覺的整體性,視覺中何種特性對人們知覺有如此大的影響?是拓撲特性。如果立足於心理發展視角,無論從個體的早期心理發展,還是認知過程的初始階段——視覺, 都有心理空間的拓撲特性存在。

目前,知覺過程的拓撲特性最顯著,因為知覺具有一定的特殊能力,超越了外界信息的感覺登記,突破了視網膜.上形成的二維信息,最終體現多維性、流變性和整體性本質特徵,陳霖通過拓撲性質知覺理論證實這種特殊能力的存在,這種特殊能力就是人類的拓撲能力。

首先,他提出拓撲性質是人類早期知覺,這裡與皮亞傑觀點相同。皮亞傑通過實驗證實兒童的空間認知發展順序是從拓撲空間到射影空間,最後才是歐幾里得空間,拓撲空間是兒童最初的直覺,是其它兩種空間形式推導的基礎,是最穩定的幾何圖形,也是最低級的空間形式,只含有內、外和鄰近等最基本的形狀屬性,兒童早期看到的物體是包容、連續和接近等特徵,而不是直線、平行線和角度等度量特徵。對空間物體定位參照是從自我參照框架到其它參照框架的發展過程。

其次,關於知覺拓撲性特徵,陳霖認為“知覺組織拓撲性的核心是知覺組織應該從變換(ranformation)和變換中的不變性(invariance)知覺的角度來理解”,即知覺組織的大範圍性質可以用拓撲不變性描述,例如圖形變形時連通性和洞的個數保持不變,並且由拓撲性質決定的整體組織知覺優先於局部性質知覺,是局部幾何性質的基礎,視覺系統就是依據這些拓撲不變性質和整體與局部關係將圖形與背景辨別分開。

他通過實驗證實了視覺對拓撲結構覺察非常敏感,實驗材料是實心圓和實心方塊、實心圓和實心三角形、實心圓和空心圓三組刺激圖形,在每個圖形5ms的間隔速示條件下,要求被試辨認每對刺激是否相同。儘管三組圖形是不一樣的圖形,但拓撲結構有差別的實心圓和空心圓這對圖形辨認率最高,與其它兩對圖形達到顯著差異,也就是說,如果拓撲結構發生變化,則產生新物體,相反,則沒有產生新物體,因此他用拓撲變換中的不變性來定義“知覺物體”,似動現象也是他論證拓撲性存在的實例(chen,2005)”,這些均得到認知神經科學的證實(Zhuo et al ,2003) "。

心理空間中大部分體驗到的是視覺拓撲意象,這是因為70%感知來自視覺。實驗心理學不僅證實視覺存在空間拓撲性,聽覺、味覺及軀體感覺同樣具有拓撲特性,通過拓撲空間,人們體會到與外界融合和疏離,體驗著心理過程的傳遞。

拓撲結構的心理內容視角論證

許多關於拓撲性質的相關研究也給了心理空間研究很大的啟示。在心理空間中,類似、因果關係和時空關係也是關鍵的元素,接下來嘗試探討它們與拓撲的關係。如果證實一種關係或類概念是否具有拓撲性,首先探討關係或概念內部是否具備同時性這一-基本要求。 關於上述元素,先引入休謨相異的思想,即因為因果關係是歷時性,原因和結果不具有同時的空間定域性,即使是類似性知覺也不具備同時性特點,因為大眾的普遍觀念中經驗世界完全是一個離散和瞬間的心理快照,因這些關係不符合同時性,所以無法談及拓撲特性。

但是康德從現象學的視角,說明了原因和結果是可以拓撲結構化的現象實體。由於現象實體的狀態變化是連續的,這種連續性的時間規則中有空間拓撲結構性的不變性,因此,因果關係同樣可以的入拓撲結構中,這也正是心理空間拓撲性的核心所在。

大多數精神分析學者所理解的空間不是充滿物體的蒼穹,而是連接物體的普遍能力。他們均從各自的路徑出發,探索心理空間這一神秘內 在大陸,其中無意識需要依靠想象推理才能把握,而在推理過程中大多數學者用拓撲結構解釋。弗洛伊德首先假設個體的心理猶如冰山拓撲結構,所包含意識與無意識處於動態變化中。他將意識解讀為語言、因果邏輯關係、價值和結構,將無意識解讀為源於慾望、衝動、感覺和情感,構想了無意識的認知機制、防禦機制和性的意義三大理念。

其實,意識和無意識中的每個概念如本我、自我和超我與防禦機制都是藉助拓撲表徵解釋人的心理現象,如“壓抑”、“防禦”、“固著”、“夢空間”、“解析”等空間拓撲類詞頻頻提出。精神分析過程具體所描述的體內過去感知痕跡對當下影響,能量的聚焦和流動性等也是拓撲特性。弗洛伊德理論中的拓撲結構並非自身提出。而是後人填加,而且也沒有論證拓撲可能性。在弗洛伊德之後,拉康運用拓撲解釋理論,他將無意識與意識兩部分發展為主體認知的實在界、符號界和想象界,用拓撲學描繪三界的關係。

他首先用莫比烏斯帶的拓撲性質,將心理空間分為外在與內在兩部分,體現內外不分,相互轉化的複雜關係。其實他用莫比烏斯帶詮釋諸多概念,如慾望,引發慾望的某個確定對象不屬於符號界,因此在莫比烏斯帶中間空部位,因其引發了慾望,也可以憑藉缺席構成能指鏈,這樣可以滿足慾望的客體,圍繞著這一特殊對象不斷運轉,主體就如在莫比烏斯帶上一樣在能指鏈上持續位移,尋找慾望的對象,但永遠無法滿足。

結語

莫比烏斯帶的拓撲結構可以表示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對象。其次,拉康還提到克萊因瓶和交叉帽拓撲圖形,克萊因瓶僅有一個平面,是一個有入口沒有出口的拓撲圖形,就像語言空間一樣,主體沉浸其中又無法擺脫語言影響。最後,在拉康思想發展後期,他對拓撲結構的使用從面轉移到結點。這種轉移不僅意味著理論的更新,更是臨床心理干預實踐的加入。

8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柳婉琴告訴我們:要有自信,要有技巧,開口就是影響力不是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