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做完手術能動嗎?還要術後鍛鍊?很多人認為手術後病人只要靜靜地在病床上“躺平”就好,把一切術後恢復的事情交給醫生,殊不知,術後的康復鍛鍊很重要,而且病人自己和陪護的家屬還擔任著重要的角色,在這裡我將以胃腸病人為例來聊聊術後康復鍛鍊那些事。
【引流管的護理】 病人術後可能會留置各種引流管,如胃管、導尿管、腹腔引流管、肛管等,首先我們要能夠大致的認識這些五花八門的“管子”。最便捷的方法就是看管道的出口,從鼻子裡出來——胃管,尿道里出來——導尿管,腹腔裡出來——腹腔引流管,肛門口出來——肛管。各引流管都有清楚的名稱標識,妥善地固定並留有足夠的長度,以免翻身或活動時牽拉脫落或導致引流管扭曲、受壓、堵塞等。可經常捏壓各管道使其保持通暢,應保持引流袋低於患者身體便於引流液的流出。一些使用了胃管的病人,胃管的負壓引流盒要持續處於負壓狀態,必要時要更換固定胃管的鼻貼避免脫出,病人每天可用溫開水漱口保持口腔衛生。
【膀胱功能鍛鍊】 胃腸手術後通常會留置導尿管,術後導尿管常規停留至2-3天再拔出。但下腹部手術尤其是直腸手術後需進行膀胱功能鍛鍊後才能拔除,一般需要7天左右。為了拔出導尿管後能夠順利的排出小便,病人術後三天起就應該通過間斷夾閉與開放導尿管,這樣進行膀胱功能的鍛鍊。具體操作為:術後開始的第一天可夾閉尿管2~3小時,開放5分鐘;術後第3天開始可夾閉尿管直到產生尿意(下腹部有壓迫感,想排小便的感覺)才開放導尿管。有時家屬為了讓病人得到更好的休息,夜間錯誤地將導尿管開放,導致前功盡棄,影響膀胱功能的鍛鍊效果。需要提醒的是:夾閉時要確保夾閉的是導尿管,不要誤夾其它引流管如腹腔引流管導致引流管的堵塞,產生不良影響。
【下床活動鍛鍊】 胃腸道病人術後多有不同程度的腹脹,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儘早下床活動。起先可在床邊扶著床沿走動,之後可在家屬的陪同下在病房的走廊裡來回走動,這樣有助於促進胃腸道蠕動功能恢復,有時也可經肛門使用開塞露誘導儘早的排氣、排便。年紀較大的患者因長時間臥床可增加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術後在停用氣壓治療後,家屬應幫助病人按摩和活動下肢,在下床走動前在床上做伸腿抬腿的動作,儘量早期多下床走動,能促進下肢的血液循環,預防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對於一些因長時間臥床導致腰痠背痛的病人,下床活動、伸展四肢亦可以減輕症狀。
【老年病人護理】 有些病人年紀較大,同時合併肺部的慢性疾病,術後容易併發肺部感染,因術後切口疼痛或體力下降而不敢或不能咳嗽,導致痰液不易排出淤積在肺里加重感染症狀,嚴重時甚至可能引起呼吸困難危及病人的生命。因此,在病情平穩時,家屬就應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協助病人多翻身拍背,鼓勵和幫助病人咳嗽排痰。具體操作為:病人取側臥位,將手背隆起呈空心狀手掌由上向下進行拍打病人背部,拍打時用力要適中,拍的力度太輕,痰液難以從氣道中排出,因此,在實際運用時最好是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綜上所述,胃腸手術後,病人和家屬都不能完全“躺平”,應按醫囑行動起來,做好康復鍛鍊,積極而有效的術後康復鍛鍊,不僅能夠促進機體各種功能的恢復,而且在此過程中病人能逐步建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在家人的照料中也獲得了心理慰藉,這樣有利於病人早日康復。需要強調的是,家屬在病人面前要保持樂觀的態度,積極為患者的做好術後康復鍛鍊,病人因為疾病入院可能會變得憂慮寡言,家屬要與醫護人員一起,共同為他(她)點亮一盞明燈,照亮病人抗擊病魔的前進道路,為病人最終獲得痊癒創造條件。
撰稿:謝楊彤
審校:黃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