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際生活中,雖然語言與文化背景密切相關,但真正決定人們思維的是社會的存在。如果語言可以決定思維,那麼說同種語言的人的思維就是相同的,顯然這是不成立的。
人類的進化經歷了漫長的時期。在與大自然的鬥爭中,人類經過艱難的努力,大腦越來越發達,思維活動也逐漸形成。起初,原始人對生活環境的反應以及相互之間交流的表情、動作、眼神等都是初級思維的表現形式。後來人類開始從事勞動,原始人發現有許多複雜的感情和勞動工具是無法用表情、動作等可以表達清楚的,這時人類才出現了語言。所以說,思維是早於語言產生的。
認知能力的發展先於語言能力的發展,所以必然是思維能力的發展影響語言能力的發展,思維決定語言,而不是相反。在認知活動中,思維佔據的是決定權。當人類需要將思維活動的結果表達出來時,人們會藉助語言這個工具,把想要交流的信息穿上語言這層外衣傳遞出去。
對思維過程而言,語言屬於輔助性工具,尤其是在抽象思維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它能使思維更加精準和明確,但思維自身的能動性是起主導作用的。所以說,思維決定語言。
在思維與語言發展的關係上,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思維是語言發展的基礎,思維在先,語言在後,思維決定語言。一個人的思維水平越高,他的語言能力也就越強。
對兒童教育的啟示
正確對待語言和思維之間的內在聯繫,能夠啟發人們從不同的視角來思考教育問題,尤其是在兒童教育中如何培養兒童的思維方式和語言表達能力有著重要的啟示。在兒童教育過程中,家長和老師要明確語言發展和思維發展的關係,對兒童語言能力的培養和思維方式的培養區別對待。
從長遠角度考慮,我們不要刻意強求兒童語言能力發展如何,而是要重視兒童的生活環境,豐富兒童的活動內容,讓兒童獲得多方面的感官刺激,發展兒童的想象力,為其思維,尤其是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奠定基礎。
一、在兒童語言發展中培養思維能力
兒童語言發展的敏感期也是思維發展的重要時期,所以家長和老師要在兒童語言發展中培養兒童的思維能力。
1. 尊重“童言稚語”。“童言稚語”是兒童對真實生活的客觀描述,它是兒童發自內心對生活經驗的直接表達,它是兒童對生活的認識、理解和思考。雖然有的“童言稚語”表達的不夠準確,但是成人要正確對待兒童的語言,尊重“童言稚語”,不能對兒童的語言進行否定和打擊。
兒童階段是語言發展的敏感期,家長和教師不僅要善於傾聽,還要積極鼓勵孩子用語言表達,為孩子提供更多進行語言表達鍛鍊的機會,這也是為其思維能力的發展提供支持。
2. 平等的溝通交流。家長和教師要與兒童進行有效的信息交流,這樣可以刺激兒童進行語言表達的慾望。成人與兒童進行溫馨愉快的交談,既體現出成人對兒童的尊重,彼此之間地位的平等,又可以豐富兒童的語言經驗,促進兒童大腦思維的發展。
成人要為兒童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為兒童的語言學習創造良好的條件。語言對思維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與作用。因此,家長與教師都要以積極的態度為兒童提供良好的語言活動,靈活地幫助兒童積累語言運用的技能,培養兒童的語言能力,進而促進兒童思維能力的進步。
二、在兒童思維發展中提高語言能力
兒童的思維發展分為3個層次:直覺行動思維、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邏輯思維。兒童的思維發展水平決定兒童語言能力。所以,在兒童教育過程中,我們不應該把語言能力和思維水平等同起來,也不應該把語言能力混同于思維水平。
1. 關注兒童思維的特點。根據兒童不同思維層次的特點,家長和教師要為兒童創造豐富的生活內容,在實踐中認識世界,觀察生活,在兒童思維的過程中培養兒童語言能力。兒童的生活內容豐富了,思維也就開闊了。讓兒童動手、動腦、動口來獲得豐富知識和發展語言,提高語言能力。
2. 利用各種環境和媒體。充分利用各種環境和媒體,激發兒童思維,激發兒童用語言表達。家長和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兒童喜歡的事物,在玩耍的過程中讓兒童瞭解事物,多向兒童提出具有啟發性的問題,讓兒童多進行思維鍛鍊,鼓勵兒童勇敢表達。
思維對語言的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此,要提高兒童的語言能力,首先要培養兒童良好的思維能力。在發展兒童思維時,需要提高兒童直覺行動思維能力,幫助兒童掌握豐富的情感經驗,並要關注兒童形象思維的發展,引導兒童將感性經驗昇華為理性經驗,從而培養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兒童在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時,語言能力也得到提高。
隨著現代認知科學、心理科學的深入研究,生命科學的興起,人工智能的發展,尤其是核磁共振和核磁成像等技術在人類醫學方面的廣泛應用,為人類對自然語言和思維活動之間的關係研究打開了新的視野,未來基於現代技術的跨學科研究,將為我們提供更多的成果,直到真正揭秘語言和思維的科學規律。
一般而言,人腦思維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正確運用非定量化的以綜合為主的方式,這種方式得到的是模糊思維;另一種是正確運用以定量化的分析為主的方式,這種方式得到的是精確思維。
國內外學者通過研究發現,人工智能在模糊化思維上無法達到和人腦一樣的水平,由此推斷,人腦的思維模式還存在其他的邏輯結構,即多項式邏輯,也可稱之為三項式邏輯。
人腦是依靠某種模糊集的元素單位進行思維運算的,而不是依靠離散的數學客體單位。但是語言和符號並不能與這種模糊集的元素對等地表現。因此,人腦思維的模糊性決定了人的自然語言的模糊性,自然語言也是為了適應人腦思維的需要而存在的。總而言之,思維對語言有著決定性和領導性的地位。
迄今,很多理論已被廣泛地用來研究語言與思維關係的問題,但國內學者來研究語言與思維關係的論著不多,特別是對兒童語言與思維發展的研究就更是寥寥無幾。通過研究,有如下發現:首先,中國學者在語言與思維的關係問題上主要是從比較語言學的角度出發,並且更加關注漢語與國人思維之間存在的特異性。北京大學的教授陳保亞經過研究認為“思維軌跡的不同導致了語言系統的不同”。思維軌跡是由語言決定的,而語言普遍性又是由思維能力決定的,因此,不同的語言系統決定不同的思維軌跡。
其次,針對語言結構對人的思維和意識的影響,眾多的中外學者都提出了反面的依據。斯坦伯格通過一系列的驗證認為:在人類的認知結構中,任何關於自然語言的具體特徵都是獨立存在的。語言對思維有依賴性,相反在某一程度上又作用於思維。
總之,專家們運用人類學、心理學、語言學等理論對語言與思維的關係問題從許多種角度進行論證,並從文化背景、認知、語言、詞彙和顏色等不同層次對語言和思維之間的相互影響進行實證實驗。
這些實驗數據大多是刊登在外國一些認知語言學、心理語言學以及人類語言學的期刊裡。國內對語言與思維關係的介紹,主要是在語言學的著作中,比如伍鐵平的《語言與思維關係新探》,桂詩春編著的《心理語言學》。
最後,除了以上幾點外,對同一個理論,由於每個人的知識量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再加上理解力和生活環境的差異,都會造成不同的理解,進而對語言與思維關係的解讀也會產生不同。當然,有時候換一個方法或者換一個角度,都會產生不同的解釋,因為任何實例的分析和解釋都不是一成不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