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無論你是70後、80後、90後還是00後,你現在還能想起自己3歲之前的任何事情嗎?

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新澤西州立羅格斯大學的一名兒童心理學家進行了一項實驗,他把2-18個月不等的嬰兒分成若干組,並將他們分別放進帶有風鈴的搖籃中,把風鈴和嬰兒的腳踝綁在一起,讓他們在兩天內學會玩風鈴。

隔了一段時間後,這些嬰兒被放入新的帶有風鈴的搖籃中,只不過這一次沒有把風鈴和嬰兒的腳踝綁在一起。結果發現2~6個月的嬰兒的行為沒有出現異常,而9~12個月的嬰兒出現了頻繁踢腿的現象。這項實驗足以證明0-3歲的人類是有記憶的

另外,還有一個相傳已久的說法:小孩剛出生的時候有第三隻眼睛,這隻眼睛是有靈性的,能夠看到很多大人看不到的東西

既然3歲之前的人類能夠看到很多東西,也能夠記住很多東西,那為什麼在我們長大之後,對於3歲之前的事情沒有任何印象呢?換句話說,當我們長大之後,大腦為什麼要刪除3歲之前的記憶呢

現代生物學認為,人類的大腦由約140億個細胞構成,重約1.4公斤,大腦皮層的厚度約為2~3毫米,全部展開之後的總面積達到驚人的2200平方釐米。據估計,人類的腦細胞每天要死掉約10萬個,而且越不用腦,腦細胞死掉得越多

人類大腦儲存信息的容量也非常驚人,大約相當於10000個藏書為1000萬冊的圖書館。以前的觀點認為,即使是最頻繁用腦的人,終其一生也僅僅只能用掉大腦能力的10%,剩餘的90%處於閒置狀態。然而,最新的研究結果表明,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人類對大腦的使用率是100%,並沒有處於閒置狀態的細胞大腦雖然只佔到人類體重的約2%,但是耗氧量卻佔到全身耗氧量的25%

人類大腦是中樞神經中最大和最複雜的結構,也是意識、精神、語言、學習、記憶和智能等高級神經活動的物質基礎。美國加州大學的布魯斯·米勒博士聲稱在人類的大腦內發現了“天才按鈕”。他對72名大腦受損的病人進行研究,發現了一個神奇的規律:一旦人的右顳下受過傷,就有可能變成某個領域的天才。比如,一個小男孩在部分大腦受損後成為了一名天才的力學專家;一名即將退休的工程師,在部分大腦受損後激發了繪畫天分,成了一位大畫家。

人類大腦是如何形成記憶的呢?我們以剛出生的嬰兒為例來回答這個問題。剛出生的嬰兒雖然擁有數不清的腦細胞,但是這些腦細胞之間是互相獨立、雜亂無章的。後來在外部環境的刺激下,這些腦細胞慢慢長出支狀物與周圍的細胞連接起來,形成所謂的“神經元”,這種連接就被稱為“記憶”

同一種刺激如果不斷重複上演,神經元的連接就會跟著不斷加強,從而形成長期記憶。嬰兒學會說話、學會走路,就是通過這種模式完成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類3歲之前的記憶會慢慢地消失殆盡,弗洛伊德把這種現象稱為“兒童失憶症”。多年來,科學家嘗試從各種角度來解釋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但是至今無法形成統一的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嬰兒時期的“我”根本感知不到“我”的存在,所以也就無法形成對於“我”的長期記憶。人類要想建立起有效的記憶庫,首先要將自己與別人區分開來,也就是要具備自我意識。然而,剛出生的嬰兒是不具備自我意識的,他對於這個世界的任何記憶都是碎片化的,無法從中提取關於獨特的“我”的有效信息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嬰兒時期的記憶會被後來的記憶所代替。語言刺激也是人類形成記憶的一種方式,嬰兒時期的我們有一套獨特的語言系統,我們也可以稱之為“嬰語”。嬰兒通過嬰語來強化自己的記憶。而等到慢慢長大之後,嬰語就會被母語取而代之我們對於3歲之前的記憶也就隨之丟失

除此之外,加拿大神經生物學家保爾·弗蘭科蘭和他的同事給出了另一種解釋:嬰幼兒時期的記憶會被剪切掉

嬰幼兒時期,大腦神經元隨著身體的成長快速增加。但是,負責記憶編碼的區域,比如前額葉皮層和海馬區,還未發育完全,這個時候就需要清除多餘的神經元來使大腦結構獲得更好的生長。所以,大量儲存記憶的神經元被大腦自我剪切掉,存儲記憶的載體消失,嬰幼兒時期的記憶自然也就不復存在了

這兩位神經生物學家還通過一個老鼠實驗成功地證明了自己的觀點。在實驗中,他們把抑制新神經元形成的化學物質注射到年幼的老鼠體內,結果發現神經元減少的幼鼠,它的長期記憶力會變好

7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孩子愛“磨蹭”,做好幾件小事,改掉拖拉、磨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