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來訪者問:

心之愛諮詢師答:

孩子詢問“為什麼要讀書”,表面上似乎是在探尋讀書的意義,彷彿是尋找到了讀書的意義之後,孩子就可以轉變到喜歡讀書的狀態之中,事實上這是難以做到的,孩子提出問題的真實意圖顯然並不在單純對問題的解答之中。

孩子發出這樣的疑問,其背後有著很多的需求與想法,需要能夠被看到或是討論出來。有時孩子自己也未必很清楚自己想表達的是什麼意思,他們只是在根據自己內在的感受表達出來一些情緒,尚未能清晰地確定自己的真實意願,所以只是單獨針對“為什麼讀書”,而給予相應的解釋,恐怕很難會得到孩子的認同。

為家長,想要幫助孩子,首先需要更深入地瞭解與理解孩子的困擾真正在哪裡,如果只是簡單地迴應表面的問題,容易失去了更接近孩子心靈的機會,也容易引起關係上的對立,雙方形成辯論的狀態,卻都沒有真正觸及互動背後各自的內心需求。

對於孩子提出相類似的疑問,不妨跟隨孩子的問題,問一問“怎麼會有這樣想法”?是否是學習中遇到了什麼困難嗎?嘗試站在孩子的位置上去體會與理解他的感受,瞭解孩子經歷了什麼而產生出來這樣的疑惑。

孩子提出這樣的問題,可以理解為孩子也在嘗試著解決自己遇到的難題,他沒有找到解決的辦法,很想通過選擇放棄的方式來幫助自己不去面對,但內心也不願接受這樣的選擇,因此以提出疑問的方式尋找著自己可以進行下去的勇氣與支持。

每當孩子有這樣的詢問時,常常是在以理智化的問題表達著內心的情感需求,倘若此時父母依然選擇理智化的方式迴應,恐怕結果就會不盡人意,因此父母可以嘗試轉換溝通的模式。父母可以暫時停止頭腦的思考與應對,實時感知與覺察一下自己的感受及情緒體驗,可能會體驗到一些很想回避而不想觸碰到的感覺,有時不舒適的感覺會很快將我們導向思考的層面,而這種快速的反應機制常常會促使父母錯過了與孩子展開更多的情感互動。

現實中孩子的一些理智化思考習慣,也常常受教於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過於理智化,容易將親子關係推向理性辯論的模式中,而失去情感上的聯結與支持,因此如果父母能夠努力做到對自己情感互動的發展與使用,則會對改善親子互動,以及幫助孩子走出自己的困境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劉麗宇老師

6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案例:女子回家發現胸罩被亂扔,床下人影讓她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