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患有社交焦慮障礙的人一般都非常內向,因為在大多數人的認知裡,內向的人是不善於社交的。但這是一個誤區,很多人都搞錯了,這兩者的區別其實很大。
1、先天后天
內向是一種人格特徵,一般是天生的,而社交焦慮是後天形成的。很多外向性格的人也會有社交焦慮。
2、獨處宅家
真的喜歡獨處的人,內心是不會焦慮的;而假裝喜歡獨處的人,內心的焦慮不僅不會減少,反而因為習慣宅在家裡,造成對自我的過度保護,以至於一想到,要去社交場合暴露自己,就會越發緊張。
獨處對於內向人士來講是一種提振精神、充電的過程,內向的人真正享受獨處,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滿足感,而社恐的人從獨處中獲得的是一種解脫感,而不是滿足感。他們嘴上說“獨處很快樂”,但其實逃避社交讓他們感到孤獨、充滿遺憾。
3、完美主義
多數社交焦慮症患者都有一點完美主義。他們對自己的要求很高,不管他們自己有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從他們焦慮的表現來看,他們認為只有在社交場合上表現得足夠完美、得體、有趣、自信,才能夠不出醜、不被批評,才能夠真正地享受社交。如果表現地不好,比如沉默寡言,就可能受到他人的嘲笑、冷落、忽視、孤立等等。
而內向性格的人不存在社交表現的問題,跟普通人一樣,他們也會說話卡殼,突然不知道聊什麼,甚至還有一點害羞,但是他們對自己在社交場合上的表現沒有太高的要求,所以即便他們表現地不那麼完美,他們也不會苛責自己。當一個人沒有過多的內在評判,自然就不會有很大的焦慮。一個健康的內向的人,並不像社交焦慮症患者那樣,有很嚴重的完美主義。
4、對生活的影響
無論是外向性格還是內向性格,都無所謂好壞,各有各的優勢和劣勢,而且一般沒有巨大的外力作用的話,人格特質是很難改變的。
但在我們的文化中,很多人都覺得內向性格不好,會覺得內向的人不善於社交、不合群、不能夠侃侃而談、不自信等等。其實,內向性格本身並不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只有當我們把內向當做藉口的時候,它才會阻礙我們過上想過的生活。
比如覺得自己內向,就逃避社交;認為自己內向,所以找不到對象;因為自己內向,認定自己沒有辦法完成推銷、主持、演講這類的工作;甚至成天宅在家裡,不出去找工作。也許真正錯的不是內向的性格,因為內向只是一個人的處世方式,真正影響生活的是對社交的恐懼和焦慮。
社交焦慮是對暴露的恐懼,很多社交焦慮症患者一旦進入社交場合,就自動地進入到“自我監控模式”,不僅覺得周圍的人都在看著自己,自己也會在身上不斷尋找著“可能損害社交表現的證據”,這樣的狀態讓他們痛苦不堪。
但我們真正需要改變的,並不是內向或者外向的性格,而是通過一些有效的方法,來讓自己變得不那麼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