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太子妃一家胡作非為
皇帝為了拉攏當地的名門望族,給不滿十歲的太子定了太子妃。太子妃孫氏既沒有才華,也沒有容人雅量,在她的縱容下,孫家人在都城胡作非為,邪惡貫滿。凌不疑和三皇子得知後,氣不過兩人,於是偷偷安排苦主向太子報告。
太子被太子妃牽連
誰知孫家人狡猾的巧言,顛倒是非曲直,倒打一耙,說是誣告。凌不疑勃然大怒,親自到太子面前挑出孫家人的罪行。孫氏得知後,抱著太子哭哭啼啼,要死要活。太子心軟,不再追究。鐵證如山,太子憑一己之私,置民憤於不顧。
太子沒有權力太軟弱
太子的猶豫不為讓凌不疑知道,要想為霍家滿門討回公道,嚴懲凌益全族,面和心軟的太子是不能指望的,於是他把目光投向了三皇子身上,三皇子是越妃所生,面冷心硬手段強勢,重理不偏親,是治國的理想人選。
原著中凌不疑才是太子被廢的主要元兇
更重要的是,三皇子曾經救過凌不疑。那時,凌不疑剛進宮,性子孤僻,不知怎地跑到無人的水池邊,不小心滑倒了。碰巧同樣喜歡獨來獨往的三皇子正在池邊躲清靜,聽到聲音後便跑過去將凌不疑拉上岸。
從那以後,凌不疑和三皇子結盟,避免外人起疑,多年來,凌不疑從不與三皇子公開接觸,甚至因為公務或家宴見面,都一副看不慣對方沒有好話的樣子。在過去的16年來,凌不疑一直在暗中收集凌益的罪證。不過,凌益勾連外賊本就屬於機密,再加上賊軍知情的首領都被隨後趕來的援軍殺死。
因此,沒有人能站出來指認凌益,霍君華死後,皇帝把裕昌郡主指給了凌益和淳于氏的兒子。這意味著,當裕昌郡主過門時,凌家的兒子也會有皇室血脈,凌不疑將來要報仇只會越來越難。所以凌不疑假裝親近孝順,欺騙凌益說為他做壽,讓凌益到城外別院慶祝50歲壽宴,趁機殺了他。
程少商猜到了凌不疑的計劃,在通知皇帝的同時,她衝到別院阻止他,但還是晚了一步,凌不疑已經把凌益殺了。朝廷上的所有人都要求處決凌不疑,只有三皇子站起來為凌不疑辯解。之後跟程少商聯手判斷出凌益娶淳于氏另有目的,是因為淳于氏手上有凌益的把柄。
於是,三皇子強行闖入淳于氏好友汝陽公主的別院,在王妃房裡找到一尊女像,也最終找到了16年前凌益通敵叛國的鐵證。
網友觀點
其實凌不疑的復仇之路從調查孤城就開始了,這部劇真是太精彩了。
太子之所以被廢就是因為他沒有實權,而且沒有太多人支持他,太子妃從開始到現在都是在利用太子。
太子才是這個劇中可憐的人。
因為太子沒有實權又特別軟弱,所以凌不疑才選擇跟隨三皇子。
這個劇真的很好看,最近一直在追。
實在不行我演太子也可以,我都比太子強硬。
追劇中呢,這個劇很不錯。
其實都是跟主角有關的,沒有主角哪裡來的太子這些配角呀,肯定是凌不疑舉報他的呀。
沒想到三皇子還是個好人呢,還是要繼續往下看才行。
太子在剛出現的時候是認識程少商的時候,而且是凌不疑帶著程少商進入皇宮的時候,其實太子的種種表現都在說自己軟弱無能,並且在太子妃面前他總是沒有主見,這就是為什麼最後太子被廢的一個原因。
因為太子妃跟太子是從小的娃娃親,所以孫家(也就是太子妃家)一直都非常猖狂,因為有跟皇室的聯姻,所以才會無所畏懼,正是因為這樣,才讓凌不疑抓住了把柄,後來聯合三皇子把孫家一舉拿下,同時太子也被廢,這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因。
在劇中我們看到的是太子妃一家人的罪行讓太子牽扯進來,但是在原著中,其實就是凌不疑找到了孫家的罪行,他轉頭找了三皇子,太子沒人支持,所以牆倒眾人推,太子被廢,這是主要原因。
想想太子也是一個可憐之人,自己的好兄弟不幫助自己,自己的妻子也在暗中利用自己,這樣的太子也算是一個被架空的傀儡吧,在原著中太子的下場更慘,其實在劇中導演為了給角色一些反轉還是比較仁慈的,改了很多原著中的情節,看過原著的都知道,太子最後因為凌不疑跟太子妃,他成為了東海王,一生默默無聞不聽朝堂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