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障礙,是最令自閉症/孤獨症孩子感到困擾的問題之一,而這一問題帶來的影響,遠不止交流不便這一方面。
例如——
❖ 如果有同伴主動向小朋友發起社交請求,或是有需求讓他一起完成活動,但是小朋友沒有辦法恰當迴應,會消退同伴跟他一起互動的機會,最終導致周圍沒有人願意與他玩耍;
❖ 如果不具備正確表達自己需求的能力,小朋友在提需求的時候,會使用一些不太恰當的方式。這會導致他在日常生活中有可能會出現不恰當的問題行為。
❖ 另外,因為不能正確表達,小朋友會重複的說一些與當下場景無關的話語。比如他想吃蘋果,但是又無法說出“我要吃蘋果”,他可能只會說“啊~媽媽”。
❖ 如果缺乏主動提問的能力,那麼小朋友在獲取知識時,只能被動地接受,這會導致他失去很多學習的機會。
1.家長提問:
孩子不能理解其他小朋友的意圖。
例如:孩子正在吃餅乾,這時有小朋友來到他面前, 他以為別的小朋友不允許他吃餅乾,就會朝著小朋友大喊“吃餅乾”,對方就會感到莫名其妙,不再跟他玩。
怎麼樣才能讓孩子懂得其他小朋友的意圖呢?
專家建議:
首先需要判斷:孩子對別的小朋友大喊,是以為別的小朋友要搶他的餅乾?還是以為別的小朋友不讓他吃餅乾?判斷方式——
在他出現這個行為之前,一定存在過去的經驗值。
比如:在他吃餅乾時,曾經有小朋友直接搶走了他的餅乾或把他的餅乾收了起來。
同時,由於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孩子以大喊“吃餅乾”的方式迴應,別的小朋友便將餅乾歸還或者遠離了他。當得到強化之後,就會進一步加強孩子使用這個方式來保護自己食物的行為。
針對這個行為的訓練方式如下——
1)一定要找到恰當的替代行為
A. 如果孩子是擔心餅乾被搶:
那麼當別的小朋友出現在遠處,並且孩子還沒有出現問題行為(大喊)之前,我們要及時輔助他說出合理語言“這是我的餅乾”,從而替代不恰當的行為。
B. 如果孩子擔心別的小朋友不讓自己吃:
同樣,在問題行為還未出現之前,我們就要輔助他說出替代行為語言“我要吃餅乾”。
2)家長可以做好前事幹預
餅乾可以放到可控制的人的手裡(比如爸爸/媽媽),當孩子要吃餅乾的時候需要向家人要(自己並沒有餅乾,也就不擔心被別人搶去了)。
3)讓孩子學會分享
當然,如果分享食物情緒太大,那可以先嚐試去分享其他相對沒那麼重要的物品。
2.家長提問:
在外面,看到不認識的小朋友,便會衝過去想加入遊戲,但是語言誇張、動作大。每次被拒絕了,就會傷心、大喊,繼續粘著對方。
怎麼樣引導孩子,如果被拒絕就要離開?
專家建議:
當下需要增強孩子的表達能力,要使用恰當的語言及動作表達自己的想法,以加入他人的活動。
1)利用社交故事
我們可以藉助社交故事,引導孩子使用恰當的語言及動作進行表達。
以第三人稱的角度引導孩子聽故事,然後在生活中模擬場景,演給孩子看。在有動機(想加入他人的遊戲)的當下,提醒孩子回想社交故事裡和模擬場景裡的做法。
2)及時強化
如果孩子能夠用動作或者語言恰當表達,就要及時進行差別強化,強化孩子的恰當行為。
3.家長提問:
孩子有一個關係很好的小朋友,但就是記不住對方的名字,平時都用“你好小朋友”來打招呼,用小朋友代替人家的名字。
孩子記不住小朋友的名字怎麼辦?
專家建議:
首先我們要明確:孩子是所有的人名都記不住?還是僅僅記不住某一個孩子的名字?
1) 情況一:僅僅記不住某一個孩子的名字
可以嘗試在對方家長允許的情況下,獲得孩子的照片,在家裡要經常將照片拿出來進行訓練。(下面以小朋友的名字為小寶為例)
首先,我們可以拿著照片問孩子“這是誰”,並全口語輔助孩子說出照片上小朋友的名字“小寶”,然後給予孩子強化(給予孩子喜歡的物品、食物、身體感覺或社會性強化)。
同時,在遇到小寶時,要趕在孩子用“你好,小朋友”來打招呼之前,輔助孩子說出具體的名字“你好,小寶”。
當孩子完成仿說時,務必及時給予強化。
2)情況二:所有的人名都記不住
此時,要考慮提升孩子的命名能力(事物、人物),而不是糾結於“如何用具體的名字打招呼”這個問題了。
家長要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孩子對於物品的獨立命名能力、人物(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的獨立命名能力怎麼樣。(圖片均來自網站)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