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這兩天我一直在思考“便利的盡頭是什麼”,而從“社群團購”中我覺得我找到了一些答案。

先來看一下與美團、拼多多在本質上並無太大區別的“社群團購”:

首先引入足夠的資本力量,用作前期補貼;

接著用大量的補貼與“送貨到家”類的服務,吸引一般使用者入局及供應商進駐;

擁有一定的“優質羊毛”之後,平臺便減少補貼,並將此前投入的資金轉嫁至供應商,由供應商承壓;

供應商為了繼續抓住平臺手中的“優質羊毛”而被迫一再降價;

使用者享受的便利少了,但已經習慣了便利的存在,就會傾向於去選擇“更低價”、“更便利”的商家,這樣供應商的承壓就更大;

平臺走完補貼階段後,就基本不承受什麼風險,接下來它只需要安心收管理費、高額抽傭,把質押在平臺的錢拿去投資獲利就可以了;

連續低價導致實體經濟因為被迫承擔巨大的壓力,而發展的越來越困難;

可平臺才不管你供應商是否困難、使用者受到了什麼樣的影響,它只負責對得起背後的資本力量,所以接下來雖然會帶給商、戶雙方一點甜頭,可並不會因此就放棄對“商”的施壓;

而發展到一定規模後,就可以上市敲鐘,再來一波針對韭菜的收割……

(辛苦的羊毛和韭菜)

“你說的這跟便利有什麼關係呢?”

那你看“老百姓買菜花的錢少了,買菜還能送貨到家”、“供應商直接從平臺手中找尋更多、更精準的客戶”,這是不是“便利”呢?

當然,可能有些朋友現在關注的重點還在剛剛提到的模式上面,那我們就先把“便利”放在一邊,聊一下這個模式。不過也不用擔心我們可能跑題了,因為這個模式跟“便利”之間有著非常濃烈且曖昧的關係。

我不知道大家在看到這個模式之後首先想到的是什麼,但於我而言首先想到的是《讓子彈飛》中的一句臺詞:“得先讓豪紳出錢,帶著百姓捐錢。豪紳捐了,百姓才跟著捐。錢到手後,豪紳的錢,如數奉還,百姓的錢,三七分賬”。你看,“豪紳”穩賺不賠、“百姓”不斷投入,“貧富差距”隨之越來越大。

而這樣的模式充斥在股市、直播、直播帶貨、網紅經濟等諸多領域。

從本質上看,它其實就是一個利用“百姓”愛看熱鬧、愛慕虛榮、愛攀比、愛佔便宜等心理弱點,“以大錢撬動小錢不斷投入”的資本遊戲、一個只關注“今天增加多少客戶與商戶、流失多少客戶與商戶”等資料,卻忽略了“每次資料的下降,其實都可能代表著有些傷痛已經發生、有些商家已經因此陷入異常困難的經營中”這些事實的、沒有任何溫度的資料遊戲。

最近我們這邊陸陸續續的開了很多家“連鎖餐飲店”,雖然招牌、主營內容並不相同,但都是在利用冷鏈,先把菜品什麼的提前半加工,然後冷藏好再運輸過來,接著客人點單後店家只需要再加熱加熱就行了。我去過幾家這樣的店,說實話與廚師親手做的菜相比,差距不是一點半點。

而這樣的“連鎖餐飲店”與剛剛提到的模式從另外一個角度也十分類似,那就是他們都在想法設法的宣揚“我能給你們提供便利”這個核心觀念。

平臺會側重於宣傳“在我這裡買菜能便宜很多”、“在我這裡買菜還能送貨上門”、“入駐我們,省去您尋找客戶的煩惱”、“入駐我們,減少您的經營成本”,“連鎖餐飲店”同樣也會側重於“您只需要投入少量的錢,我們這裡有統一的裝修方案、統一的培訓,甚至您連採購都不需要操心,我們在選購好優質食材後,會搭配齊全給您送上門”,以及“來我們這兒吃飯,絕不耽誤您的時間,如果半小時內您點的菜沒上齊,您這次消費算店裡的”。

省去了比價、挑選、買菜、走路、排隊結賬等環節,確實方便了很多;不用頭疼客源、裝修、宣傳與運營,這也省去了很多麻煩……

而這種狀態就好像是,這些在之前本來應該是我們做的事情,現在不需要我們操心和做了,這為我們節省了時間和精力;不僅如此呢,如果此前我正頭疼不知道從哪兒找客源、不知道怎麼做好經營、不知道怎麼處理當下的問題,才能讓自己擁有更多屬於自己的時間,那現在這些問題就都可以被解決了。

你能說這不是便利麼?

現在無論走到哪兒,大家都會重視宣傳、運營和資料,也會不斷的提“你要轉換思路,現在重點是‘受眾需要是什麼’、‘他們內心的痛點是什麼’,而不是你自己怎麼想的”。

現在生活壓力這麼大,我們都想高效、省錢、省時間,也還想賺錢,但又礙於“什麼事情都自己來、都自己操心又太辛苦”、“等到成長起來再去賺錢,那不知道晚多久了”、“這現在連書我都看不進去,別跟我說學習”等因素,我們又期待生活中有現成的捷徑走、有現成的便宜可以佔,這樣我們就可以避開痛苦、等待、過程、繁重,從而直接收穫自己想要的。

在大資料、雲計算等新技術的支援下,這些內心訴求就變成了一份份報告,擺在一次次會議的桌上,接著轉變為我們所看到的——強調“便利”的宣傳。

帶著這樣訴求又不自知的我們,在看到“宣傳中提到的便利”,並且也確實感受到了其中的便利,會否很快就被其給吸引住了呢?

接著為了體驗便利和繼續體驗便利,我們會不會慢慢變成“忠實使用者”,並心甘情願的把一些本該我們去做的事情給“分包”出去呢?

我曾經遇到過一位朋友,當時他聯絡我的時候,主要是想聊自己焦慮症的狀況,然後我就問他“你最近一個月狀況如何呢”。

可他回答說,“我平時算是半個自由職業,所以在家工作也可以。焦慮了之後,就總感覺‘外出很不習慣’、‘出去可能要出事兒’,然後每天就呆在家裡,一日三餐呢,也吃的是外賣”。

其實身、心是相互影響的。在我們交流之後呢,發現其實並不是“焦慮之後,他才一直呆家裡”,而是一直呆家裡讓他逐漸滋生出了焦慮,並因為逐漸遠離外界,而在想要出門的時候,誕生出了“不適應”、“擔心”與“緊張”。

自己一個人生活,基本上鮮少出門,有什麼手機可以解決的就利用手機解決,這樣的生活狀態稱得上是“利用了很多生活中存在的便利”了吧?

“你說的這只是個例,說明不了什麼。”

確實,這只是一個個例。但我們換個角度來說,如果我們為了“收穫便利”,把很多該做的事情都交給別人來做了,那我們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在哪兒、我們擁有的生活還能稱之為“生活”嗎?

在去了幾家“冷鏈式連鎖餐廳”之後,我就再也沒去了。因為我覺得這樣的餐廳,雖然上菜速度和菜品味道都還可以,但這樣的再加工是對客人、對美食、對客人食慾的敷衍。

菜品,滿足了食客膨脹的食慾;廚師融入菜品的用心,才能滋養食客的靈魂。

若只需要半加工,則不需要廚師的存在;如果我們活在“充斥著各種各樣便利的生活”中,享受著不需要買菜、不需要做飯、不需要外出、不需要討價還價,那這些滿是煙火氣的瑣碎,與其所對應的“我們存在過”、“我們生活過”、“我們還活著”的痕跡,也將隨之消失。

而被“資料”籠罩的我們,也終將變為一份份運營報告上“或升、或降資料中無關痛癢的一員”。

如果沒有這些瑣碎,我們拿什麼證明自己存在過?

如果沒有這些瑣碎,我們拿什麼證明自己還活著?

如果沒有這些瑣碎,我們還有什麼存在的必要?

如果沒有這些瑣碎,我們如何透過擁抱自己的生活,讓自己收穫成長,並越來越優秀?

如果不能慢慢優秀起來,那生活中的瑣碎就會永遠是負累。

感謝朋友你的閱讀。

24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人性弱點|長痛不如短痛?這個心理實驗告訴你事實並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