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的瘋子不管是感冒還是什麼,發現了或想起來就治,藥如果沒有用那還發明生產它幹什麼?我可能屬於狠心了斷那種吧,有句話說的好,當斷不斷必受其亂
@無恙當然是狠心了斷,痛習慣是不可能的
@Ambition兩種選擇我都有經歷過。還有的選的話,其一吧,至少能讓自己早一點脫離苦海
@LION選擇狠心了斷痛徹心扉吧,長痛不如短痛
“長痛不如短痛”我們都覺得很有道理,徹底醫治病痛雖要忍受一時痛苦,要比長久病痛折磨好。快刀斬亂麻及時止損。
但是猶太裔心理學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丹尼爾·卡尼曼的研究結果顯示:並不是所有的長痛都不如短痛。他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了回溯性情感性記憶的峰終定律,並因此獲得了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01.一個令人意外的實驗
卡尼曼在臨床結腸鏡檢查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在沒有使用麻醉劑之前,老式結腸鏡檢查是讓人既痛苦又尷尬的一件事情。他觀察分別找A醫生和B醫生檢查的兩組患者。A醫生的檢查不到10分鐘就結束,正常的檢查時間也就是8分鐘左右,而B醫生的檢查則持續了20多分鐘。如果每一刻都記錄下患者感受的痛苦,如下圖所示,會形成一個時間和痛苦程度的曲線,曲線下的面積就是整個檢查過程中感受到的痛苦總量。
毫無疑問,B組患者檢查時間長,痛苦總量大於A組,但是當卡尼曼詢問患者檢查時的痛苦體驗時,結果讓卡尼曼大吃一驚:B組患者普遍反映檢查的痛苦他們能夠承受,並且誇獎B醫生技術好、檢查仔細;而A組患者則認為檢查的痛苦讓人難以接受。而這似乎是違背常識的:為何B組患者承受痛苦的時間長,他們卻感受更好,而且還要誇獎B醫生呢?
經過一系列實驗,卡尼曼發現,B組患者雖然經歷痛苦的時間更長,但結束時的疼痛很輕;而A組患者雖然經歷的痛苦時間短,但他們是在最疼痛的時刻戛然而止。
針對這樣的實驗發現,卡尼曼經由兩個自我學說提出了峰終定律,從而解釋了上述的現象。
我們對體驗的記憶由兩個因素決定:高峰(無論是正向的還是負向的)時與結束時的感覺,這就是峰終定律(Peak-End Rule)。
影響我們對痛苦和快樂記憶的主要因素取決於關鍵時刻,而“峰”和“終”就是關鍵時刻的體驗,它們主宰了我們對一段體驗的好或者壞的感受,讓我們幾乎忽略了所經歷事件的所有其他資訊,包括持續時間的長短、好與不好體驗的比重等經歷的完整性內容。
由於人是情感性動物,隨著時間的流逝,留存在記憶中的往往是印象最深刻的片段,瑣碎的細節則會逐漸變得模糊。而由於結尾是發生的離我們最近的事件,我們對一段經歷中結尾的記憶也相對更清晰。因此,和整體過程的平均相比,高潮和結尾的平均往往更能代表我們對整段經歷的回憶。
儘管你經歷了一段非常美好的愛情,有過甜蜜和浪漫,但是最後的結果是ta劈腿拋棄了你,那麼你在這段情感中感受到的更多的是痛苦,那些曾經的甜蜜會被你忽略甚至逐漸遺忘,唯有被傷害時的痛苦時時在心中迴盪。
這也解釋了我一直以來的一個疑惑:對女人來說,生孩子時真的非常痛,但是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趕著生二胎,甚至是在生完大寶後沒多久就開始準備。因為生產過程中的痛苦都抵不過孩子出生時的驚喜,那是整個事件的高潮和結果,而痛苦反而被弱化了。
我們常說“好了傷疤忘了疼”,大抵就是如此吧。
02.讓痛苦延續,讓快樂見好就收
長痛不如短痛嗎?這個定律是不是顛覆了你的認知?
在負面事件中,一個好的結尾或一個不太差的結尾,都有利於人們對事件進行回憶時獲得一個較好的評價。你今天工作很忙很累,中途又被領導批評,但是如果在工作結束時給自己一個小小的獎勵,或者有人帶給你一份小驚喜,那麼當你晚上躺在床上時,你會覺得今天也不是那麼差。
而在正面事件中,快樂的記憶也可以同樣適用。比如情人節快到了,你準備如何哄女友開心?你要給女友送禮物,一起看電影,最後再來一頓浪漫的晚餐?其實你只要給她最想要的那個就好了,或者把你最好的禮物在最後一刻送出。她喜歡的最貴的那件禮物(當然是可承受範圍內),她最想看的那個電影……讓節日在她最開心的時刻結束,那麼她對這次約會的體驗絕對會難以忘懷。
高峰過後,終點出現的越迅速,這件事留給我們的印象就越深刻。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商家會利用峰終定律來抓住消費者的心理,而作為個人,也可以利用這種方式來調整行為和情緒,達到令人愉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