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成青年有抑鬱風險#引熱議,抑鬱症是一個不被理解的疾病,經常被誤解為“自卑”“內向”“沒病找病”……
近日,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團隊協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對青年進行了心理健康專題調查。根據對14~35歲青年進行的調查發現:受訪青年中近三成具有抑鬱風險,近一成有抑鬱高風險。
透過調研發現,半數多受訪者具有焦慮問題,31~35歲的青年群體重度焦慮比例最高,在職青年的焦慮得分最高。
和2008年的調查相比,青年的抑鬱問題有所加重。2008年,青年沒有抑鬱問題的比例為75.8%,10年後下降了5.3個百分點,而有輕度及中度抑鬱風險的比例與2008(16.8%)相比增多了近5個百分點;有抑鬱高風險的比例也高於2008年(7.4%)。
一個抑鬱症小患者的自述:
“我突然發現自己對所有的事情都失去了興趣,我曾經很想去做的事情,現在甚至不願去做那些。我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抑鬱的反面不是快樂,而是活力。有時該吃午飯了,我卻開始想,我還得把食物拿出來,放到盤子裡,得切,得嚼,得咽,讓我感覺就像耶穌受難一樣。”
全國青少年近1/5存在心理問題孩子往往是天真無邪、無憂無慮的代名詞,往往孩子在我們面前皺眉頭托腮幫,或是訴說那些讓自己“鬱悶”的“成長煩惱”時,我們總是一句話敷衍了事:“小孩子有啥可煩的?”
“少年”和“抑鬱”不是沒有交集。大人有大煩惱,小孩也有小煩惱。
調查顯示:在臨床工作中,我們發現兒童青少年抑鬱症患者為數不少,但比成人患者更難察覺。當成人懷疑自己精神出現問題時,大多會主動尋求協助,相反青少年會把這個問題掩藏起來,即使被問到,多半會說“別煩我”和“不知道”等,無法清晰具體地描述自己的精神狀況。
心理和生理因素導致抑鬱症現代科學對於抑鬱症的成因,一直沒有明確的認識。從現有的科學研究來看,抑鬱症的病因非常複雜,除了心理社會因素外,生物學的因素也是抑鬱症發病的主要病因。
生物學致病因素主要指腦內神經遞質濃度的改變和遺傳學的作用,涉及抑鬱症發病的腦內神經遞質有五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等。
同時抑鬱症也有遺傳作用,比如母親患有或曾患抑鬱症,其子女患抑鬱症的風險是正常人的2-3倍。
孩子的抑鬱症更難被發現青少年抑鬱症的表現與成人基本相同,他們都會感到巨大的恐懼和痛苦。但由於有些青少年不具備和成人一樣的描述及理解情緒的語言能力,因此,他們往往透過行為來表達抑鬱心情。
青少年的典型抑鬱症有節律性特徵,表現為晨重夜輕的變化規律,除了情緒障礙外,往往可表現為活動過多、逃學、攻擊行為等。不同的發育階段的患者可能有不同的表達抑鬱的行為方式。
比如,在青少年期時進食障礙(尤見於女孩)、軀體攻擊(尤見於男孩)、自殺念頭、反社會行為,如偷竊撒謊、一些類似於成人的抑鬱症狀(如悲傷、自我感覺差以及對以往喜歡的活動喪失興趣等)。
當家長髮現孩子出現了這些問題,應帶孩子馬上就診,孩子可能患了抑鬱症。
家長應及時關注到孩子心理變化家長在關注孩子學習的同時,更應該關注其心理的變化,及時地對孩子進行疏導與排解。
青少年抑鬱症的風險因素
①具有慢性疾病,青春期,抑鬱症家族史(親屬患病)等。
②童年期遭受虐待和忽視,家庭經濟壓力大,父母去世等。
④基因檢查患病風險較高的人群。
青少年抑鬱症的具體表現
①青少年表達自己內心感受的能力尚未發育成熟,故往往以模糊的軀體症狀、悲傷的表情、不願意接觸人為抑鬱情緒的主要表現,還可能會伴有魯莽行為、憤怒、敵對等情緒。
②對遊戲和學習失去興趣。
④失眠,早醒。
⑤疲乏,導致頻繁曠課等。
⑥自我評價低,比如認為自己笨。
⑦注意力不集中,成績下降。
全球3億多人飽受抑鬱症折磨,每年有近100萬人自殺,其中近一半是抑鬱症。
幸運的是,抑鬱症可以治療,越早越好,從小關注開始,希望每個人都能被生活溫柔以待。